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21世纪确立流通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产业地位,认可流通业也同能源产业、信息产业一样,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入WTO的情况下,促使中国流通业加速转变为世界流通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发挥支柱性作用,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流通业地位的再认识
流通产业是指与商品流通和商业直接关联,或为商品流通和商业提供必要条件的各种投资领域(产业)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等商品的购销体系、商业基础设施、仓储业、运输业、包装装卸、流通加工、流通技术开发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反馈产业、服务业等。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协调产销关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我国传统的生产则是基础,是中心环节;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生产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并给其他附属环节的经济运行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传统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流通、消费环节常常脱节,经营者与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处于低效率状态。经过20年的改革,流通体制在市场化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种流通理论的局限性明显暴露了出来。当前我国经济从根本上告别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时代,实现了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消费者日益处于决定性和主动性的地位,而且使流通业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再生产过程终端的“中介”地位而逐步变为了“先导”地位,尤其在当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重心的情况下,这种先导性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1、在引导生产中的先导性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尤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的产品如何销售,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说“以销定供”、“以需定产”。这些需求信息都是通过一定的市场参数在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流通业的这种先导性作用可以表现为助产器或生产的导向器。一方面引导着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促成生产和消费见面,使生产者的商品找到他的买主;另一方面促使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及时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从而使彼此的消费需要得到相互满足。2、在促进消费方面的先导性作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总需求由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所组成,国内需求主要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而消费需求在整个总需求中的比例可以占到60%左右。由于我国当前投资引诱不足,而且投资的乘数效用不明显,因而扩大内需主要在于刺激消费需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具有波动性,消费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使用价值上也常常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时会很严重,以致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如果大力发展流通业,就能弥补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性。这样,通过流通业来启动消费,不仅能刺激消费,而且能把各种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3、在产业关联中的先导性作用。从产业角度来看,国民经济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流通业是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它通过商品交换和为其他产业服务把各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一方面通过流通的转换功能,改变商品的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更新换代。一方面通过流通的转换改变商品的需求结构,从而使生产和消费更好地统一起来。
二、战略性产业的定位
在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战略性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它首先是一种新兴产业,但并非所有新兴产业都可以成为战略性产业。要成为战略性产业就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从未来学和发展经济学对产业分类的基本概念出发,战略性产业指的是一种产业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始终起着关系到国计民生作用的,即定位为战略性产业。
以上是从理论上对战略性产业进行定位,具体地来说,某一产业要想成为战略性产业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1、国内该产业面临外国厂商的竞争。如果出口的扩大能使外国竞争对手的销售下降,本国对某产业的补贴才有利于本国福利水平的提高,但一项出口补贴能否导致外国厂商减少产出,取决于厂商之间寡头竞争的性质和外国政府的反应。在某些产业,一国在初期进行大量投资,可能在长期内阻止外国企业的竞争,使其降低投资和产量。本国政府增加国内生产能力的政策,对外国政府和厂商来说可能是个信号,它意味着本国的产出将很高,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外国厂商的投资收益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防止外国厂商在该产业的进入。2、扶持政策不应引起该产业所需要素的价格上升过高。对出口的补贴会增加该产业工人的就业,提高工人的福利,这是对本国经济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工人的工资上升过高,会导致该产业边际成本提高,从而降低该产业出口水平和获得租金的总额,使补贴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出口产业中关键投入品的数量供给水平固定不变,则对该产业的出口补贴虽然能增加这个产业的生产,但会引起其他出口产业利润和销售的下降。因此,战略性产业不应该是那些扶持政策会引起该产业工人工资上升过高,关键投入品的供给固定不变的产业。3、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是市场进入的障碍,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可以持续获得较高的利润。在具有学习效应的产业中,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企业累积经验的增加而下降。在此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能创造出原本可能不存在的成本优势。为了使扶持政策更加有效,有必要选择生产的增加会带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的产业。4、产业对国内其他部门有技术外溢效应。在某些产业中,企业所生产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被其他产业无偿占用,这种市场失灵导致具有技术外溢性的产业研究与开发不足。政府有理由对技术外溢产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补贴。但是技术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很难根据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产生的技术外溢进行衡量。对技术外溢的效应进行评估,要对该产业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大量的分析推测。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国厂商研究开发的外溢效应,同时防止国内新技术向国外竞争厂商的外溢。
三、流通业成为战略性产业的依据
第一,从世界经济史发展过程看,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同人类的生存需要和物质享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中国流通业同社会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都发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流通业在中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考察世界上的重要国家都从国计民生的基本需要出发,把流通业定位在战略性产业的位置上。
第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地决定了流通业必须为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生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消费资料。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始终把商品消费放在须萸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上。从未来发展看,流通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表现出来的第一特征:永恒的朝阳产业。
第三,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人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享乐型转变需求的生活消费品,主要应当依靠流通业提供,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允许以进口替代解决人民生活需求。从这样的战略观点出发,必须把流通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流通业的发展。据统计,流通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关联到国民经济各行业3.68个单位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流通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第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流通业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发展商品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综合国内外权威性资料和观点,一致认为中国经济能有收益和机遇的亮点之一是流通业的出口贸易会有一个较大发展,作为衡量战略性产业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是产业不仅创汇能力大,而且实现净创汇能力也大。创汇指标是“国计民生”指标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确立战略性产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诸产业部门中,最能达到这个重要指标的是流通业。
第六,衡量战略性产业的一个指标是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度”。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21世纪第三产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流通业仍然是若干国家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首选产业领域。在中国流通业作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其吸纳的劳动力总数占全国职工总数已由2000年的16.28%提高到2003年的23.07%。在全部的第三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吸纳劳动力的“度”最高。从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看,流通业起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产业部门的作用。据此可以推断流通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产业,只有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有可能创造中国流通业的21世纪辉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