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及庞大的潜在市场,是以谋求全球性经营、广泛地占领和垄断世界市场为投资基本目的的跨国公司所绝不轻易放弃的。加入WTO后,我国利用外资不仅在量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在结构和质量上也有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直接推动者,其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迁,这些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一些影响。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变迁
(一)投资方式的调整
1、外商独资异军突起。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善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验的积累,为了更多地拥有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跨国公司开始根据全球战略的需要,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也由合资或合作经营更多地转向独资或合资控股经营,越是属于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其控股的欲望越强烈。
2、并购投资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后,利用外资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鼓励外商来华从事并购投资。近年来,国际上的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形式。与并购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80%以上相比,我国以并购形式吸引投资的发展空间很大,随着我国体制和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并购投资将在外商投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外商以收购兼并方式投资,将成为我国吸引外资中最重要的变化和特点之一。
(二)投资技术战略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基于新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业分工格局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技术发明企业或首先使用新技术的企业,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生产规模,以避免研发和制造投资迅速折旧而导致的损失;高度专业化分工格局中,单一产品要达到经济规模和降低成本,就必须同时面向全球市场;同一行业中存在大量相互竞争的企业,使技术进步进一步加速、成本压力导致的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格局下,跨国公司为了能以最大产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纷纷加快、加大对华技术转移。
(三)投资领域的调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初期,受产业政策、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投资重点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制造业。近年来,其投资领域已基本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饮食娱乐、邮电通信、商品零售、金融保险等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对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速度加快。
(四)投资出现了明显的规模化和系统化趋势。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单体项目规模平均已超过1000万美元,超过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大型和特大型项目越来越多。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又开始出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趋势。世界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或即将进入大规模系统化投资的新阶段。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变革对我国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先进技术的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与技术水平,有些已经与其母国的产品与技术同步,其投资项目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部分。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增加了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比重。出口的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有更强的出口能力,对我国出口的增长贡献显著。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提升了我国的出口结构,其出口中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高。
3、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多数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提供了人力资源培训项目,通过人员流动、培训内容的交流、示范作用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4、促进了研发力度的加大。由于我国拥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重要制造基地,到我国从事研发活动,靠近市场,靠近制造企业,靠近科研力量,能够迅速开发和不断修改设计、设备和工艺,提高了效率。
(二)负面效应。当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大量投资,在为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近年来,经过引资政策的调整,对我们以往关心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国内配套等问题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今后应该按照国际经济惯例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考虑投资的区域分布、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规模巨大,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垄断的意愿和能力更强、可能性更大,如不加强监管,就有可能形成我国企业难以进入的市场壁垒,如绝对成本壁垒、产品差别壁垒、高新技术壁垒、研发和广告壁垒等。一旦壁垒形成,我国将得不到新产品、新技术和低价格的好处。因此,今后监管的重点是破壁垒,反垄断,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良好竞争环境。
3、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为能迅速熟悉和掌握中国的市场,实施了人才本土化的策略。跨国公司大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因而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因此,我国企业应重视解决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
4、我国企业利用外资的外溢效应降低。改革开放之初,七八成的外资是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独资企业成立后,外方对所有权优势控制加强,中国竞争者的模仿、学习难度加大。
5、控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的难度加大。在独资企业中利用转移定价,则是彻底将独资企业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实现全球范围经营目标,具有长期性。在独资情况下,由于外商享有独立的权利,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很难对这种转移价格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三、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变革的对策
(一)促进对策。应该看到,当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尚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磨合的过程之中。如何适应其调整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吸引和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规模,提升其在华投资的层次,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目标的变化,调整引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作为东道国应通过一套有效的政策促进能够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的关联企业的形成,然后进一步使这些企业聚集起来形成一种集聚效应。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国内各地在吸引外资并进行相关引资政策调整时首先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方式的转变,加速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来看产业资本的流动与重组,通过购并来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3、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主要服务业要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以迎接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相应的监控体系,加强监管,避免某些行业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4、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营造有利的金融环境。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企业能够上市筹集资金,以适应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是不可或缺的。
5、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跨国公司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依据合理性、有效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原则,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为跨国公司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限制措施。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的并购控股,垄断某些行业与市场,冲击民族工业等对我国经济安全也产生了一些威胁,因此也非常有必要认真地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变化,以寻求我国企业自我保持之对策。
1、加强国家对外商投资产业的政策导向,适当限制跨国公司持股比例。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民族工业独立性的支柱产业,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科技战略性产业,应限制外商的投资;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部门、行业,我国更应当严格禁止外商投资。
2、实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减少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国民待遇”原则是公平竞争的国际惯例,它要求各国应当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税收政策。我国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实际上就是对内资企业的歧视,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不正之风,客观上为跨国公司的投资控股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逐步取消对外商企业的税收优惠是必要和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3、选择有利于维护中方企业正当权益的公平竞争策略。过去外商合资控股后,一般不承担原有企业的债务和职工安排,把包袱甩给老企业或地方政府,加剧了企业破产与职工下岗的严峻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着眼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和企业职工正当权益的长远目标出发,选择统筹兼顾、适当搭配、灵活多样的合资策略,要坚持维护中方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合资过程中富余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4、注意保护国内名牌产品。保护和创造国内名牌,关系到民族尊严,体现着民族素质,象征着国家实力。在目前跨国公司的品牌大举进入的情势下,政府给予国产名牌适应保护是合理和必要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某些产业实行政策扶植,鼓励与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