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8期/企业改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1

作者

□文/高凯宾

浏览次数

2718 次

民营企业产权并购:机遇vs风险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产权市场进行投资扩张,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现状
  在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充分肯定下,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参与并购,成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2003年在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民营企业当年参与收购成交项目3888宗,出资额达381.72亿元,占全年收购交易总额的51.61%。今年上半年,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加大力度,收购各类产权2003宗,收购出资额达406.78亿元,占同期产权收购总量的78.12%,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名副其实成为产权并购市场中的主角。通过产权并购,民营资本优化了自身产业结构,改善了经营模式和企业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大量民营资本利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成功的介入到了过去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但是,产权并购作为一项高技术内涵的经营手段,是财务、战略与智力的高级组合。在推动民营企业进行战略扩张过程中,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操作得当,可使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尽享美味“馅饼”。反之,可能自毁前程,掉进“陷阱”。
  二、并购机遇
  1、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利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发展呈现出数量加速扩张和质量的渐进提升双重景象。依靠灵活的经营机制,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治理结构趋于规范,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迅速拓展。按照市场平等自愿原则参与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加强与国企、外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竞争与合作,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顺应这一要求,一方面加速针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化进程,规范民营企业并购行为,加大对并购活动的金融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并购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将重点转向并购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和对并购相关法规的完善及监督执行,如年内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和修改中的《公司法》等。从而保证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与国企、外资等其他并购主体展开角逐,为提高民营企业并购绩效提供了制度、政策上的保障。
  2、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为民营企业通过产权并购实现突破提供了机遇。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战略导向上,民营企业把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与寻求市场准入结合起来,通过并购国有企业产权或控股方式,绕过行业进入壁垒,进入过去被限制进入的行业。同时,民营企业为满足接管国有企业所必备的资质,客观上也必须对自我进行一番彻底的体检,检查自身的业务组合、盈利能力、承债能力等,这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发现问题,提高防范。因而民营企业能够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竞争。
  3、民营企业的自身实力增强为并购活动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繁衍,慢慢滚动做大。但是,随着现代经济规模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技术共享效应增强,这种方式显然已不能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要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联合经营、产权并购嫁接的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已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较为合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关系。在业务发展上,一改过去只依靠规模简单放大的模式,更多进行前向、后向一体化经营。经过上下游企业的业务联合与重组,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价值链的增值。同时,在核心主营业务基础上进行相关多元化、完全多元化经营,拓宽了经营领域,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完成了制度完善,资金、技术的积累。尤其是民营企业现在的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储备机制,将一些既懂实业经营,又熟悉中国市场资本运作的人才招至旗下,为成功进行产权并购营造了有利条件。
  4、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为民营企业并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广义民营企业并购发生在三个层面。一是民营企业之间进行产权交易。这种并购操作模式最为原始,简单迅速。但是并购双方行为缺乏约束,遗留和滋生的问题较多。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这是目前大多数实力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采用的并购模式。这种模式稳妥,受到一定的监管,但速度慢,易掺杂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三是通过证券市场以参股、控股或买壳注资的方式完成产权部分或全部交易。这种模式是大型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特点是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被明确的体现,财务状况较透明,受到的政府行政干扰较少。但先决条件是要求金融体系和信用制度完善,商品价格和资金价格合理,社会经济立法和司法健全,并购企业自身资金实力雄厚或可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得并购所需资金。从民营企业并购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证券市场完成并购将受到更多民营企业的青睐。为保证占民营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企业板块内增设中小企业板块。在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证监会加强产权交易的审查力度,努力杜绝庄家暗箱操作,哄抬股价行为,严格监管信息披露程序,保证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和透明性。这些改进措施降低了民营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产权并购的风险。
  利益与风险同行,机遇与挑战相伴。能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其间也充斥着风险。难以绕过的体制障碍,不健全的并购服务支撑体系,并购目标判断失误,自身并购实力不足,并购后整合流产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企业都可能折戟沙场,一蹶不振。
  三、并购风险
  1、歧视性政策犹存,民营企业并购选择领域尚待放宽。尽管强调要使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主体享有同等待遇,但是民营资本仍面临进入门槛高的实际障碍,享受不到真正的国民待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政策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只要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向民营经济开放,但至于是哪些行业,准入的条件是什么,比较模糊,不易操作。与此同时,限制民营进入的行业领域却频频增多。据中国民营企业权益保护论坛发布的消息,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决定,在包括汽车行业、保险行业在内近30个领域限制民营资本进入。
  2、并购服务支撑系统不健全,造成并购行为不规范,失败率居高不下。民营企业若要成功并购离不开有关服务体系的支持,但从现状来看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实施并购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受利益驱使,部分中介组织与被并购企业共谋。目前,并购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与并购相关的法律、审计、担保、仲裁、核算、咨询等环节不健全。加之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并购服务中介机构,主要是验姿审核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的评估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和鉴证服务的律师事务所等,与被并购企业串谋造假,掩盖真相,共同欺骗民营企业做出并购决策。由于市场惩罚机制弱化,更加剧了民企并购风险。
  (2)民间融资渠道不畅,各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歧视,导致并购资金缺乏。无论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都很低。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中,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规模,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对民间资本惜贷现象更加严重,担保贷款的条件更加苛刻,程序更加复杂。我国的投资银行作为融资中介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数量多,但规模小,缺乏充足的营运资金,业务范围比较狭窄,金融工具少,缺乏创新。在参与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为并购企业提供中长期融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实际门槛高,手续繁杂,资质条件苛刻,耗时过长,致使民营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并购资金。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多数民营企业只得进行非正规的借款筹资或股权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投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还面临诸多风险和障碍。在思想认识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或部门还存在“姓共姓私”的思想局限,对民营企业还存在偏见。认为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是对公有制的冲击,易引起江山变色,政权不保。加之扭曲的政绩考核体系主要偏重考核拉投资、上项目,认为国有企业的出让是地方政府的无能。因此某些地方官员怕犯“错误”,丢面子,从不轻易放手出让国有企业。只有实在支持不下去的严重亏损企业,才当做“包袱”甩出来。而在实际的并购重组操作中,规范化的运做机制不健全,在资产评估,市场竞价,人员安置等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民营企业并购国企多不能享受有关的 减免利息,冲销呆账,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甚至有的地方或部门还制造债务陷阱或“优惠政策”陷阱,使民营企业进入两难境地。
  4、并购目的不明确,缺乏对被并购企业的深入调查,导致并购后整合难度加大。并购是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追求比较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扩张行为。通过并购,实现双方企业在业务要素上互补或功能上的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产生并购增值才是并购的最终目标。而在民营企业的实际并购中,一些企业的目标不明确,往往形成或者是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或者是为了赶浪潮,或者是迫于某方面的压力被迫实行并购。在并购实施规划中,对自身和目标公司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经营能力缺乏透彻的分析,就匆匆进行并购。不周密的并购为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种下了祸根。并购方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只是实现了并购目标的第一步。通过并购,使被并购企业尽快在运营中与自身融合起来获得综合竞争优势,这才是最为根本的。但这需要并购方具有强大的整合消化能力,对被并购企业尽快实现整合,主要是针对在双方生产要素上的补充和加强,功能上的协同和配合,经营上的调整和优化,文化上的融合和统领。这恰恰是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欠缺的。例如著名民企德隆,在创造了一个个并购神话后,已拥有上市和非上市公司170个。非上市企业由12个大的企业集团构成,涉及食品、流通、旅游、金融、农牧、采矿等行业。当德隆高举产业整合大旗在资本市场上东突西杀,将众多企业收入囊中后,德隆在万众瞩目中却走入了困境。表面上看,德隆失败源于资金链断裂,财务状况危机,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并购后缺乏强大的整合消化能力,使各业务形不成相互支持的协同竞争优势,是导致整个德隆系轰然倒塌的最根本原因。随着德隆等一批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并购、控股实现产业整合败北后,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以“产融结合,以融扶产”的模式实现战略扩张引来纷纷质疑。其实民营企业依靠产权并购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没有错,主要失误在没有充分利用机遇,没有考虑周全相关因素影响,没有形成足够的并购风险抵御能力。打铁还须自身硬。相信民营企业深刻反思总结经验后,在强化内功的基础上,必然能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迎来民营企业产权并购的春天。■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