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构架,公司治理的初衷是权力制衡,即公司内外各方对经营者的权力牵制和利益制约,以遏制经营者的偷懒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最终达到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公司治理的传统理念,公司治理的目的不再是相互制衡,而是保证公司决策科学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对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经营者业绩评价创新的必要性
在早期的管理型公司治理中,因公司治理中没有产生强烈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使管理会计与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管理制度没有同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其实管理会计相关性的真正消失是它在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支持作用的日渐微弱。
随着从管理型公司治理演变为治理型公司治理,作为管理和会计交叉发展产物的管理会计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内部警察”上升为“决策者的战略性伙伴”。公司治理的完善,尤其是以决策科学化为重心的治理型公司治理的确立,能在公司治理中创造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而要使这一供需链条得以延续,则必须要进行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创新,增加管理会计的有效供给。因此,进行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会计方法创新是满足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的必然逻辑选择,同时也为管理会计的“决策者的战略性伙伴”角色提供了契机。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来自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评价与报酬计划。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组成公司治理,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是管理会计研究范畴,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是公司治理的源起,而公司治理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是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的信息反馈为媒体。
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链条中,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相一致的效用函数,使得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从而出现了代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为较低代理成本,对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就成为必然。业绩评价就是评价主体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评价客体的管理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参照系数;业绩评价报告就是业绩评价价值判断的结果。
而我国现行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指标体系未考虑到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主营业务与副营业务难于界定使得在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一指标上口径不一致;(2)评价指标之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我国现有的有些指标相关性较强,如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3)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使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会使评价结果失真。适用于传统企业的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4)评议指标的打分口径较难把握。定性分析指标过多时打分的主观成分过大;(5)未对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调整。对于性质不同的指标如正指标、逆指标、适度指标等同时进行加权平均,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6)现行的指标体系没有提供更细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指标。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现行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治理型的公司治理,必须加以创新以适应这种新要求。
二、经营者业绩评价创新的构想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应满足以下几点:(1)业绩评价的重心应从事后评价转到为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服务,把业绩评价工作纳入战略管理的全过程;(2)实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3)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形成企业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优势;(4)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以体现无形资产在业绩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鉴国外先进的业绩评价制度,同时立足本国的具体实践,我国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性是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具备持久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战略性。企业战略制定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战略整合,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如何使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必须通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加以引导;(3)前瞻性。为了适应日益变化多端的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立足于目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其管理水平,又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4)激励性。以什么标准评价企业,就是要求企业做什么,同时也是激励企业做什么。换句话说,想要企业做什么,就应该设计相应的指标评价企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激励的方向;(5)全面性。为了客观、合理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物质层面指标与精神层面指标向结合。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总体框架设计、具体指标的细化与设计、实证检验等三个环节。
首先,总体框架设计。对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的关系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培植与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的关系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与业绩评价制度的关系研究;企业经营环境与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的关系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中国企业战略业绩评价主体等。
其次,具体指标的细化与设计。在总体框架设计之后,接着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实践,以企业核心能力的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拓展、改进卡普兰教授等人倡导的平衡记分卡制度,进一步细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它具体包括:研究在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如何使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为一体;企业发展战略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企业家报酬机制与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环境与经济协调问题)评价指标的设计;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制度的业绩基础研究与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及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实证研究;如何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从顾客角度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如何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从业务流程角度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如何设计具体指标对人力资源及其行为进行评价与激励,构建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不断成长的制度氛围;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的设计如何保证企业真正拥有或者与员工共享其智力资本;研究如何设计企业供应链业绩评价指标等。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通过整合和推演,从局部上升到整体,构建一个超越财务指标的有助于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
最后,实证检验。为了检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能否指导实践,还需对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修改、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制度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将市场(顾客)、创新、实践、质量、企业学习与成长等要素进行整合,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制度,拓展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所构筑的一个多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为治理型的公司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