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8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1

作者

□文/朱 玉

浏览次数

1424 次

由经济过热引发对适度投资的思考
  提要 目前经济过热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过多投资房地产导致钢铁、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过分需求,造成对能源、主要生产资料供应极大压力。同时,受高速增长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基建投资需求的拉动,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现象不断加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构成了极大冲击。故适度投资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经济过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3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成为年度最受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经济过热苗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看生产资料价格是否上涨,当上涨到一定程度价格受到政府管制是否出现短缺。根据一些媒体报道,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出现电荒,这是中国近年来首次出现缺电情况,预示着能源短缺的开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内汽油、柴油也出现短缺。同时,一年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猛涨,钢材、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这些“缺”和“涨”,都印证了一个事实——经济过热。
  消费与投资作为宏观经济需求的组成部分,目前状况表现为投资在增加,消费作为在需求中占最大比重部分,约60%左右,仍很稳定,所以需求总体上并没显著提高。但根据经验,经济过热进入白热化阶段以前都会首先出现投资需求扩张的过程,同时投资比重虽不大但却是波动最大的部分,且是决定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中国现在的实际投资增长率已经超过3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高的时期。虽然1992年、1993年的投资增长率一度达到50%,但是扣除生产资料上涨因素后,投资的实际增长也就在20%左右。所以,现在的投资增长实际很高,特别在钢铁、房地产、汽车等部门。
  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118亿元,增长26.7%,增速比上年加快9.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8.7%,加快12.3个百分点。在建项目的固定资产规模为16万亿元左右,投资率达到40%,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接近70%。由于投资增长持续快于消费增长,各类生产资料趋于紧张,需求的增长比供给的增长更快。而这种对消费品或投资品的需求的一个初始扩张,会引起生产的一个倍数(乘数)放大效应;生产的扩张,又会引起投资的一个倍数(加速数)放大效应;投资的扩张,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的扩张。特别是当经济扩张接近和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时,经济运行就趋向于过热。
  二、目前经济过热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经济过热用“过度投资”描述最为适宜。多种原因造成经济过热,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投资与消费增长速度的不协调等。而当前我国的经济过热现象主要是一些行业过度投资造成的。比如房地产的开发,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下,仍然在高利润的幻想下盲目上项目,使得货币信贷增长过猛,高投入低效率。同时,过多投资房地产导致钢铁、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过分需求,造成对能源供应很大压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过多地投入了“形象工程”,盲目兴办开发区占用大量耕地、电、油、煤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使得物价特别是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制约。
  从结构上看,投资、生产的快速扩张与消费需求的局部比例失调。一方面,一些行业和部门扩张过快、投资过大,导致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偏冷,发展仍比较滞后。长时间的失调最终使经济周期由上升阶段转为下降阶段,越是投资过度,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就越严重。
  从体制上看,政府职能尚未转变为调控和监督,始终片面追求GDP的发展和建设政绩,大量资金投入建筑、汽车等领域,使得钢铁、水泥、铝等过快增长,造成能源、交通、主要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
  从增长方式上看,一味追求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忽略生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高效率,使得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落后设备和落后企业没有及时退出市场。同时,受高速增长的投资需求的拉动,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现象不断加剧,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构成了极大冲击。投资需求拉动,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加大,贷款规模迅速扩大,短期看对银行的呆坏账有稀释作用,但从长期看,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由于不少贷款支持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势必造成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使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形成新的银行呆坏账,金融风险的压力增大。
  三、确定适度投资率区间的方法。宏观调控主要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只有适度投资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一)借鉴历史经验。通过1978年至2003年的2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我国投资率在33%以下的年份共有2年,占7.7%;介于33%至35%之间的有3年,占11.5%;介于35%至39%之间的有15年,占57.7%;介于39%至41%之间的有3年,占11.5%;高于41%的有3年,占11.5%。由此可见,35%-39%大体是根据我国投资率历史数据而得出的投资率的适度区间。
  (二)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对我国和世界12个国家及其所在区域分年分阶段投资率的调查研究表明:2003年我国投资率达42.9%,比12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高出14.7个百分点,比相关年份最高的新加坡还高出2.7个百分点。我国投资率偏高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适度的投资率应为37%-39%,实际投资率偏高4到6个百分点。
  通过国际对比,造成我国高投资率的原因有其合理部分,高储蓄的文化传统和对外资强有力的吸引;也有不合理的成份,就是偏高的成份,主要是因为政府主导投资以及投资体制不合理。我们采用累加法确定目前我国的适度投资率。首先,1960年至2002年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3.8%,储蓄率平均为23.8%,而亚太地区平均储蓄率为32.3%,比世界平均高出8.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我国的投资率应当比世界高出8到9个百分点,达到32%-33%。其次,我国低成本等竞争优势对外国资本保持较高的吸引力。1996年以来,每年均有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4%-5%的实际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我国,考虑到资本外逃、对外投资等,每年实际净流入我国的外资因素,将使我国投资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4%-35%。最后,根据观察这12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5年的平均投资率大体比前5年的投资率高出3到4个百分点左右,因特殊阶段而使我国投资率提高3到4个百分点,达37%-39%。
  (三)由于以上两方面结论大体吻合,故取其交集得出:目前我国适度的投资率应为37%-39%,实际投资率偏高4到6个百分点。■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1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