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利率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入手,总结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依据现在我国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几点建议。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的资金供不应求,但利率限制妨碍了银行的资金来源,因此美联储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商业银行采取一些变通办法,发行利率不受Q条例限制的大额存单。1970年美国开始实行大面额存款利率市场化,取消了对开户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账户的利率管制。1973年美联储又取消了为期90天以上的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限制。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即著名的“新银行法”,规定放松利率管制,还设立了“存款机构利率废止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Q条例分阶段取消的有关事项。1980年—1986年存款机构利率废止委员会逐步提高各种存款的利率。到1986年4月,取消了全部存款利率上限。在贷款利率方面,“新银行法”规定,各州的立法机关不得对贷款利率设立限制,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少数例外,对贷款利率一律不加限制。1986年美国完全废除Q条例,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在美国,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直接函数关系。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储蓄越多,投资越少;反之,利率越低,则储蓄越少,投资增加。但在中国,利率的变化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极低,或反映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进行了30次利率调整,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行对外改革开放、对内采取多种形式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充分利用金融利率这一杠杆,频繁调整存贷利率,多达20次。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使再贴现利率第一次成为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运用市场利率招标方式发行1年期金融债券,获得成功;同年11月,进出口银行也成功地实现了市场利率招标发行金融债券。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全面放开。从1999年9月23日开始,国债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从1999年10月份开始,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期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实际上放开了这项存款利率。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连续7次降息,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2000年9月21日,又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目前我国的利率水平是建国以来最低的。每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都会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重大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的,即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其中债券市场利率是先放开二级市场,再放开一级市场;存款利率是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对一般存款利率实行严格管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防止再次出现“存款大战”等恶性竞争;贷款是按逐步扩大浮动幅度的思路稳妥推进;在本外币利率改革的次序上,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对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保持相对宽松的控制,主要依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灵活调整,而人民币存款利率要谨慎得多,只是有限度地放开。在整个利率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改革进程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障碍
1、银行过度负债。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75%以上,其中流动资金100%依赖于银行贷款。在目前的经营状况下,这么高的负债必须造成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利率稍有提高,就会给国有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例如,1995年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年利率仅提高0.96个百分点,便使国有企业多承受120多亿元的利息负担。而在不断降息的环境中,2000年沪深两市中报亏损的118家上市公司的利息净支出就达14.65亿元,占同期32.53亿元亏损总额的45%。处于利率压抑阶段的中国,一旦放开利率,一般会有一个利率攀升的过程,这就势必造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以至破产。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情况的出现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改革的进程。
2、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把利率作为一个外生决定的成本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在高利率条件下企业通常会压缩投资规模,在低利率条件会扩大投资规模。然而,由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普遍存在,使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融资时很少考虑利息成本,贷款利率的高低对企业货币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制约度。企业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想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内部化”,不论经营效率和投资的预算效率多低,信贷资金利率多高,企业都敢于贷款,甚至贷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还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利率,只会形成社会资金的虚假需求,不可能有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利率。
3、不良贷款比重过高。与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相对应,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良贷款过多。据估算,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超过30%,这么算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已居国际银行业的前列,甚至超过某些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更不用说美国的2%~5%了。虽然国家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在2000年8月前共接收了四大国有银行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然而国有银行的资产状况并未得到多大改观,并且不良贷款还在增加。这已严重威胁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此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国有银行恐怕还没等真正走入市场就给拖垮了,更谈不上利率市场化了。
四、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1、提高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市场调控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理,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间接手段影响或调控银行利率或市场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中央银行在间接调控工具的运用上有很大的进展,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准备金率等,特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不断加大,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中占较大的比重。但这些间接调控手段的作用效果在现行条件下仍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大都停留在资金量的调节上,受制于现行的利率管制,对存、贷款利率几乎没有影响,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不是十分明显,市场短期利率难以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从监管能力上看,尽管近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强化,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技术手段的落后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统计不规范导致信息失真,分析监测仍以主观判断为主,缺乏应用高技术手段的定量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中央银行调控、监管能力和手段缺乏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长期的利率管制阻碍了中央银行间接管理利率水平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中央银行监管调控体系和手段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对强化、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规避手段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利率改革上,树立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的观念,不能坐等条件的完全成熟。
2、坚持正利率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改革进程。实现正利率是利率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既是别国利率改革的经验,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在西方研究中,实行正利率政策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金融发展理论认为负利率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原因和重要表现形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只能坚持渐进式原则,减少改革震荡。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余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