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社区服务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社区服务是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居民自助互助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具有福利性质的新兴居民服务业。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国家,社区服务这种福利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的需要,因而具有生命力。当前,在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于推动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及“低保”对象就业再就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城市发展,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措施,必须抓实抓好。
我国的社区服务兴起于80年代中期,十余年来,作为社区服务的先行者,大连城市社区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设有96个街道办事处,588个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社区组织和广大居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连市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社区建设的指示精神,市、县区都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打破旧模式,确立新思路,进行了社区体制改革;转变观念、理顺关系,为社区服务业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还权社区,推进民主自治,使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总结大连十余年来的社区服务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许多工作都与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有关,但社区居委会不是行政组织、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上级政府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关系。在社区服务中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组织。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组织,探索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化动力机制。不断增强社区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社区服务要以不断满足居民需求,不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其次要做好社区服务中心转制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法人运行机制。要将社区服务中心、文体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从街道附属物的地位逐步转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
还要继续扶持和培育社区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群团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既要保证政府对社区群团组织的有效管理,又要尊重其独立的法人地位,保障其依法自主开展各项活动。
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协调,在纵向上,市、县区、街道三级都要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组织,具体负责社区服务业的指导协调,研究制定各项激励政策;在横向上,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单位为支撑点,打破辖区内条块分割,加强互相沟通,加快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市、县、区都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到本地区经济与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发展。
大连开展社区服务坚持了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实行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并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筹建了一批社区服务中心。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推动了大连社区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1994年沙河口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2个区、22个街道被省政府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街道。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省级社区建设实验区。
2、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涉及面广,需开发的项目多,兴建基础设施多,资金投入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是难以解决资金问题的,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资金问题的缺口,同时获得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挖掘优势,大力开拓社区服务专业化市场。一方面因地制宜,巩固一些已有的社区服务阵地;另一方面完善各项小区开发、管理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地发挥区位优势、筹集资金,兴建社区服务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创办各种便民服务业,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服务实体,不断拓展社区服务业领域,逐步形成社区服务专业化市场。
大连市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拓展和提升社区服务的系列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大力发展便利利民服务,全市社区服务网点1.2万余个,社区服务人员6.7万人。全市2002年共有21个街道、176个社区达到“无待业社区”标准。通过召开社区再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了沙河口区“胖嫂”、中山区“好帮手”、西岗区“好阿姨”等家政服务中心典型,积极抓好社区再就业服务。
3、大力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GO)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的中介机构和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必须要由社区来承接。这样,大量的社会性事务回落到社区,而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的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能够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2001年初开始,大连探索创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社,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社团管理部门注册,组织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无条件入社作为社员,并接受管理、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由公共服务社提供岗位,从事营利性或公益性劳动,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区再就业。仅西岗区工人村街道为例,2001年6月至年底,社区公共服务社成员先后有76人实现了再就业,占社员总数的47%;社员参加各种公益性劳动出勤率平均达80%以上。社区公共服务组织已成为低保对象和无业人员时时挂在心中的温暖的家。社区公共服务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由亚洲积极政策基金会作为范例上报到联合国作为立项研究。
4、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制度规范。为了使社区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作,必须依靠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实施调控管理。要根据中央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的精神,并吸收已有的各种规定的成果,对社区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社区服务事业的规划、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的条件、社区服务事业的管理等重大问题,用政策法规做出比较明确的、便于操作的规定。这些政策法规一旦制定,即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并应赋予一定的权威性,使社区服务事业真正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000年6月,大连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试行)》(大委办发[2000]6号),明确了社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提出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2002年,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大连市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实施方案》(大政办发[2002]58号)和《大连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01-2005年)》(大政发[2002]36号);为明确工作职责,抓好任务落实,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大连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大基发[2001]2号);各社区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及职责、社区居民公约,以及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治保调解、妇女儿童、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环境卫生等各委员会的工作制度、职责,以此规范、强化辖区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5、注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要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各项服务活动中,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入手,来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社区内居民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区意识,这是做好社区服务重要的思想保证。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让居民有一种守望相助的温情感,突出公益性,协调和调整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区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大连各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十分重视家庭的作用。在对待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有困难的人,实行社区照顾和家庭照顾相结合,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同时并重。而且这种照顾是“开放型”的,不是“封闭型”的,使所有得到照顾的人,融合在整个社区居民活动之中,收到最佳的效果。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大连以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志愿者组织470多个,社区服务志愿者达到40多万人。
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服务还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和人员结构,选择居民愿意接受的服务项目和手段,提供周到、快捷的服务,使社区服务得到群众的认可与积极参与,而不是摆花架子,追求大而全。惟有如此,社区服务才能真正达到“为居民服务”的最终目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