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9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1

作者

□文/黄 亮

浏览次数

1775 次

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原因分析
  提要 日本信息化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建设卓有成效。然而由于后发优势不复存在、经济长期停滞、经济模式存在缺陷、产业调整滞后等原因,日本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于欧美等信息大国。
  一、日本信息化的相对落后
  日本信息化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1999年,日本在网络用户数、计算机拥有台数和手机用户人数上都仅次于美国,堪称世界第二信息大国。然而,在人均普及率方面,日本不仅大大落后于美国及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就是与香港、台湾比也处于落后状态。2001年度总务省白皮书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7.1%,与排名第一位的瑞典相差近20个百分点,在14个普及率超过35%的国家和地区中列最后一位。从网络人口比例来看,日本为14.5%,不仅大大低于挪威的45.0%、瑞典的41.4%、美国的39.9% 、加拿大的36.1%和丹麦的28.8%,而且也低于新加坡的29.5%、香港地区的25.2%、台湾省的20.5%和韩国的14.7%,仅列世界第19位。从计算机每百人拥有台数看,日本为28.7台,列世界第17位。手机每百人的用户人数,日本也仅有44.9人,仅列世界第26位。
  不仅如此,在电子商务交易、社会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软件开发上,日本的信息化进程也略显缓慢。12000年日本B-B交易额为319亿美元,虽然超过了德国的206亿美元、加拿大的174亿美元和英国的172亿美元,但与美国的4887亿美元相比,仅相当于其6.5%。至于B-C交易额,日本仅相当于美国的3%。瑞士咨询公司2000年对4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按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排序,日本仅列31位,处于中下等地位。2由于IT基础设施落后,日本在家庭、企业、政府和公共领域信息化方面也相对落后。以公共领域信息化为例,1997年末,在全部学校中拥有计算机的学校占96.6%,但校均仅有21.9台,联网的学校也仅占18.7%,与美国几乎百分之百的拥有率、校均230台、85%的联网率相比,日本显现还有不小差距。3日本虽是教育发达的国家,但软件人才的培养却一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据日本NTT经营研究所人员介绍,2001年末,日本软件人才缺口大约为30至50万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软件开发外包给中国的企业。软件出口方面,1995-1999年,日本计算机软件的出口额由39亿日元增至93亿日元,虽增加了1.4倍,但出口规模依然很小。相比之下,其进口额从3926亿日元增至7201亿日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出口额的100倍和77倍。贸易赤字也由3886亿日元增至7108亿日元,增幅达82.9%,不仅对美国是高额赤字,而且对西欧乃至亚洲地区也都是赤字。
  二、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原因分析
  (1)后发优势不复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后发国家的优势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就是其赶超欧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善于模仿和改进技术的日本,巧妙地利用了其与欧美各国的差距,大量引进当时最为先进技术的设备,并按照自身需要进行研发改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赶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日本一改过去后发国家的地位,成为新科经济大国,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也不再是赶超而是并驾齐驱,相互竞争,工业化时代的后发优势已荡然无存。
  (2)经济长期停滞,设备投资不足。信息设备投资,特别是以通讯业为中心的IT设备投资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从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企业设备投资一蹶不振,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的抱残守缺,目光短浅,缺乏信息化设备投资的原动力;二是巨额的不良资产令金融机构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三是大量的财政赤字使政府的信息设备投资额大大低于欧美国家。1991年和1995年,日本信息设备投资额由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曾有过两次短暂的回升,然而,经济长期停滞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以此为背景的信息设备投资仍严重不足。
  (3)“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与美国“市场主导性”的经济模式相比,日本政府形成了以中长期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辅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大于市场,对重点产业发展作用周期短、见效快,然而实践证明其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高效。日本通过产业政策对信息产业发展进行的干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阻碍了企业间的自由竞争,影响了企业独立性的发挥,削弱了企业活力,阻碍了其创新机制的形成和竞争力的增强。
  (4)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中传统的重化学工业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汽车、家电等一直占领着国际市场的绝大份额。凭借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日本成功取代了英美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这一奇迹反而束缚住了日本的手脚。由于沉醉于昔日的成就,日本迟迟不肯轻易放弃现有的优势产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向海外转移生产时,并未产生过产业“空心化”的争论,即便是在贸易赤字的年头也没有放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比之下,在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时,海外生产比例仅为7%(同期美国比例为14%),国内产业“空心化”的议论就已经沸沸扬扬。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不温不火,虽然从根本上讲是由经济长期停滞所致,但对产业“空心化”的过分担忧也是其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难以全力投入到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当中,难以实现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快速转变。
  (5)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的落后。美国IT产业中的知名企业,诸如微软、因特尔、惠普、雅虎等,都是由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的。但在日本,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IT企业却少得可怜。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与两国间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环境的差距有很大关系。美国政府早在80年代就通过金融改革放宽了各种规定限制,鼓励IT企业竞争,为风险投资主体——合伙有限公司加入信息业扫清了障碍。而日本自古崇尚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反对个人主义,比尔盖茨单枪匹马式的“车库创业”在日本并不被推崇,与鼓励个人创业相配套的金融改革在日本也几乎没有过。
  (6)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日本在“e-Japan战略”(即日本IT战略)计划中,就技术水平与美国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除特定的个别领域外,日本在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从而造成了两国间信息通信领域竞争力的差距。据统计,1997-2001年美国、捷克、法国和波兰等国的基础研究增长率均高于研发总额增长率。美国和欧盟15国的基础研究占研发总额的比重达20%以上,而日本则只有12%。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迄今为止仅有12人,其中还包括2个文学奖和1个和平奖,远远低于欧美强国,其基础研究的相对薄弱程度与其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7)电信市场的垄断经营。尽管日本政府早在1985年就对电信企业进行改革,积极推行民营化,但长期以来政府管制不力,缺乏相关法规和政策,无法推动公平竞争,电信市场仍处于垄断经营状态。由此引发的互联网接入主流仍是电话拨号连接,网络宽带普及率相对偏低,上网费用居高不下等等问题大大制约了日本信息化的发展。
  (8)重大型机而轻PC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计算机技术上与美国不相上下,但由于当时未能把握计算机发展方向,将大型机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却得不偿失,最终被美国远远落下。相比美国则大力发展PC机(个人计算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前景广阔的信息市场,引导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信息革命。
  (9)重硬件而轻软件。长期以来,日本信息化发展走的是一条重硬件轻软件的“跛腿道路”,对硬件研发投入的费用远远大于软件,导致硬件技术与美国不相上下而软件开发“空心化”的怪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自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以后,国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远不如前;另一方面,相对于高端技术研发而言,软件开发属于费时、费力的低端作业,是日本年轻人不愿涉足的领域,从而带来了日本软件人才的奇缺和软件开发的“空心化”,导致了日本信息化“重硬轻软”的畸形化发展。
  (10)其他原因。除上述原因外,制度改革滞后、配套法规更新缓慢、人口老龄化等,也制约着日本信息化的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7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