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9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1

作者

□文/方晓波

浏览次数

1847 次

会议的权力与价值
  会议聚众议事就是行使会议的组织召集权(法定管理权)、参与权、会议决策权(表决权)、公众知晓权、执行权、监督权等以解决实际问题。其价值标准主要由务实、规范、公正、公平、效率、针对性、推动性等要素组成。会议价值是会议权力运用的体现和结果。
  一、会议的价值选择
  为什么开会,其核心是对是否必须开会进行价值选择,必须研究以下方面。
  (一)需要。开会是为了满足组织管理的需要。如:全局战略制定和实施需要,适变调整需要,组织重构需要,制度程序要求,时期阶段需要,应对突变,激励士气,强化凝聚力等。凡属无实际需要的会议大多是无价值的会议或低效的会议。
  (二)能力。开会是为了形成或强化完成任务的能力。如:形成或增强整合力、智能支持力、判断选择力、协调力、创新力、潜力等。
  (三)参与者。选择会议的参与者要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组织运转效率。如:法定参与者、职能参与者、智囊参与者、执行参与者、利益参与者等。参与者范围把握不当,会影响权力运用的效果及价值。
  (四)供给。要充分考虑会议资源的供给。如:职权范围、开会时期和会期长短、开会范围和领域、物财投入、信息占有量、充分的精力、开会环境等。
  (五)替代。会议是管理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惟一方式。在不影响权力运用价值的前提下,可选用适当的替代方式,以求减少管理成本。如:用管理信息化手段替代,对执行中的局部问题可用督促检查替代,对部分智能信息支持问题可用事前调研和访问专家替代,对部分激励士气需要的可借助媒体替代,对个别问题,可选用人际沟通替代等。对需要、能力、参与者、供给、替代五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价值选择,才能对是否开会作出正确的决定,有效利用会议资源。
  二、会议的权力运用
  召开不同的会议,必须针对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准确把握权力运用的边界,把握实现会议价值的领域。会议的纵向边界由以下方面决定。
  (一)层次。各管理层次都要召开会议。本层次的会议,如果准确把握,则投入小,议题务实,针对性强,便于体现会议的价值。逐级传达性会议往往与逐级转发文件并行。若把握不当,是文山会海的重要来源。多级共商的会议有多级共同参与取得上下一致的优点。但与会代表回到本组织后也大多要花费较大投入召开传达会议,这就促成了多层级召开传达会议,从而减少和耗费了干部深入实际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除了非开不可的多级会议外,应尽量控制。
  (二)环节。重大的工作任务往往按进程分为计划、起动、发展、结束等若干环节。一般每一环节都要召开会议。这些会议若卓有实效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领导人却把召开会议的次数作为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的体现,甚至作为向上汇报或宣传的政绩,就是错误的,表面上看是方法问题,实际上是作风问题。
  (三)时段。组织运转的年头、年中、年末大多要召开会议。这对有序安排、调度、控制、总结工作是必要的。但由此而扩展到每季度、每月、每周都是如此,就使会议投入呈几何积数的放大,其效率性、务实性和针对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议程。大中型会议都有开幕式、主题报告、讨论、闭幕式等议程。这对正式的隆重的会议是必要的。但会议的主体是议事。若开幕式闭幕式规模太大,邀请的领导人过多且分别作指示,就会出现两头大中间小,议事的主题就被淹没了。
  (五)话语。各种会议都要有会议发言。无论是主题报告、专题发言还是分组讨论,都应围绕会议主题,为了解决问题。发言话语是行使与会者议事权的体现,言不中的的长篇大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别人的发言权,浪费会议资源。
  会议的横向边界指的是会议的规模、范围。横向边界与纵向边界是紧密关联的。纵向边界的扩展势必引起横向边界的膨胀;反之亦然。
  (六)规模。会议的规模主要体现在与会人数、单位、区域、行业等方面。只有根据实际需要讲究会议质量的基础上,适当把握会议规模,才能充分体现出价值。
  (七)范围。会议的范围与其规模是联系在一起的。会议内容、开展多样化活动等方面要严格控制。扩大范围,会使内容过繁,目的不明,定位不清,难以集中解决问题;活动过杂,会掩盖主题。很多资源被与会议无关的活动耗费,会议是无效或低效的。不少公费吃喝、公费旅游往往是在超出范围的会议中出现的。
  三、会议的价值实现
  要开好会,必须科学设计有序安排和控制会议的过程,实现其价值。
  (一)目的。会议目的是会议权力运用的导向。领导者不能让会议目的偏失而造成权力运用失范,违背公平、公正、务实、效率等原则。
  (二)筹备。要开好会必须精心筹备,按会议目的精心选择议题、制定议程,作出周密、系统、环环紧扣的会议预案,一丝不苟地付诸实施,是开好会的重要前提。
  (三)学习。会议在针对具体问题和任务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效应,不仅可以使会议成本和完成议定事项的成本减少,而且可使会议的价值得到提升。难以取得学习效应的原因:一是认识的迷失,把学习当做门面的形式;二是内容的二元化,学习与实际问题脱节,缺乏针对性;三是偏好误导,用带主观偏好的内容套未准确认识的实际问题。
  (四)创新。会议聚众议事的氛围本应最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但在实践中制约会议创新的因素很多。如:领导者缺乏创新动力;害怕创新风险;沉没成本的制约,(会议若得出了创新性成果,就会使原有投入成本沉没,不再发挥作用)。
  (五)认同。谋求认同是公平、公正解决会议针对的问题的重要前提。然而会议形成共识求得认同都受诸多方面的制约。如:领导者与议事公众占有信息不对称;参与权虚化;有些领导人把群众参与决策会议,作为实施民主管理的标签,而不是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这样,会议应有的价值势必很难得到体现。
  (六)承诺。会议的承诺是指解决所针对问题的决定或决议。若会议承诺在实施被中途改变、废弃或最终不能兑现,公众就会丧失对组织的依赖和信心。
  (七)实施。实施是会议决定落实到实处,会议权力运用产生实效的最重要的环节。会议的主持者和与会者要在实施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是要扮演价值创造者,引导组织成员从物资和精神两方面创造价值;二是要扮演组织实施者,要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三是要扮演契约制定者和执行者,为确保完成会议议定的重要任务,对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必须制定相应的契约加以制衡、整合,并切实执行;四是要扮演促进者,即利用权力和人格魅力,维护和增强组织合力;五是要扮演竞争者和创新者,即立足本职岗位争优争先,创新求效,起到表率作用;六是要扮演重新评估者和变革代言人,即在内外环境条件明显变化时,要重新评估会议的决定和正在实施的举措,提出适变调整的可行方案,作出科学有效的应对反应,以保证组织持续发展。
  会议的权力运用和价值体现贯穿于会议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讲究科学性、规范性、效率性,才能使会议产生应有的价值。■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6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