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为了解决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会计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从企业的内部治理尤其是企业所有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就在这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企业所有权
企业所有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简化提法。“企业的契约理论”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从契约的角度看,企业和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这个契约的完备程度较低,体现为一项不完备的契约。企业作为契约的不完备性,衍生出了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重要性。
(一)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企业总收益扣除固定收益之外的要求权,它是从分配顺序的角度而言的。例如,在股东与管理者的合约中,对管理者应得的收益有明确规定,而合约中并未写明股东应得多少。所以,股东持有收益的剩余权,即按照合约规定支付管理者后,余下的不论盈亏都归股东所有。剩余控制权,是指对契约中未尽事宜的决定权。例如,合约中并没有注明管理者可否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还频频出入高消费场所,股东有权做出规定: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得出入高消费场所,以节约成本,督促管理者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
(二)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从奈特开始,经济学家就认识到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是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就拥有了监督管理者的动力,因为企业在支付了相关费用之后的剩余收益(或是亏损)都是由股东享有(或承担)的,股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要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以保证最后可以得到剩余收益。有了监督的动力源泉还不够,如何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这就是剩余控制权要解决的问题。剩余控制权保证了监督的权威,保证了股东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因为,在股东掌握剩余控制权的情况下,他有权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的经营风险相联系,是股东监督管理者的动力源泉;剩余控制权与对企业的实际控制相联系的,为股东监督管理者提供了保障。两者相互匹配才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如果只拥有剩余索取权而没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剩余索取权将有名无实;如果只有剩余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控制权就变成了“廉价投票权”。
二、企业所有权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与企业的所有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分析它们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一)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保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一种制度安排。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生的”。产权会计理论也指出会计的其中一个根本目标在于维护与保障财产所有者的合法经济权益。这里所指的合法经济权益就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首先,会计信息是股东行使剩余索取权的基础,它提供了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所需要的数据,是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关于股东权益的会计信息显示了各个股东所占有的份额,关于利润的指标表示可供分配的利润总额,这些信息都为剩余索取权的行使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其次,会计信息又是行使股东控制权的基础,它提供了关于管理者经营业绩的数据,是股东参与企业管理的依据。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无法行使他们的控制权,会计信息的披露使股东能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从而参与表决。通过各种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股东可以考察管理者的经营情况和业绩,一旦发现有管理上的失职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维护自己的剩余控制权。股东既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了解自己应该获得的剩余收益,又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了解自己在企业中所占有的份额,并依据所占有的份额行使份额之内的表决权,即剩余控制权。这样,会计信息实际上在努力维持着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均衡,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通过观察几种企业形式的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的匹配情况以及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影响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1、业主型的企业。在这个阶段,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完全集于业主一身,而且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这时,会计信息的提供完全在其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最高的。
2、合伙型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资本所有者承担着无限责任,导致企业所有权中的剩余索取权难以转让,所以合伙型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相对比较稳定。所有合伙人分享并共同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可以实现集合匹配。即使此时聘请了管理者进行管理,由于股东人数较少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达成同盟,对管理者保持应有的监督,相对完整地保持企业的剩余控制权。这样,借助于剩余控制权,股东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甚至支配着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对较高。
3、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开始扩散,需要委托管理者进行管理。虽然终极剩余索取权仍然掌握在股东手中,但是由于股权分散,股东们难以象合伙型企业一样以较低的成本集中起来共同较完整地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部分控制权的丧失是财产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控制逐步降低,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对降低。
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内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越匹配,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
三、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根源——企业所有权失衡
在现有股份有限公司条件下,企业的所有权是残缺的:股东拥有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却无法保证相应比例的剩余控制权;管理者虽然拥有了实质上大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却无法拥有相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严重失衡是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股份有限公司里,由于股份的过于分散,绝大多数股东只占有企业的很小一部分所有权。此时已经不可能每个股东都参与公司的管理,于是就委托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为了实现对管理者的监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初步形成:由股东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任命管理当局,然后又管理者指挥雇员。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之后,与股东直接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方式多了一层代理关系,小股东的参与管理的控制权就更难自己独立行使了。除此之外,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拥有较小比例剩余索取权的股东没有监督管理者的动力。因此,小股东实质上已经丧失了剩余控制权,缺乏剩余控制权使剩余索取权缺乏必要的保障,实在不行只好在资本市场上用极低的价格转让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所以,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心程度非常有限,这也纵容甚至助长了会计信息虚假的坏风气。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理当局实质上已经拥有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是他并没有被赋予适当的剩余索取权,那么管理当局的剩余控制权就成为了一种廉价投票权,正确的决策并不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收益,而错误的决策也不会带来什么损失。这时,管理者的行为将缺乏相应的责任和动力,以牺牲股东的利益来追求个人的私利就很可能出现,而为了取悦股东他又会粉饰报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四、从解决企业所有权入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从它的根源入手,即切实的解决好企业股东和管理者在企业所有权上的分配问题。经理股票期权是一条好的思路。持有这种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收益,行权之后,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额。经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制度,通过赋予管理者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剩余索取权, 把对管理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了管理者的内部约束与自我激励。管理者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匹配,就将其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了。这样,就从根源上消除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会很有力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