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9期/公共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1

作者

□文/罗海珍

浏览次数

2725 次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它意味着政府的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的任务也随之发生转变。即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管好政府应该管而没有管好的事。应该继续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积极开展和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管好政府应该管而没有管好的事。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改革,发展多种就业形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扩大政府规模,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公共支出,由政府来直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应转变角色,扮演好“掌舵者”,而非“划桨者”的角色,起好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之上。
  二、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制。财政转型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功能转型问题。目前或多或少带有经济联邦主义的色彩,未来必然向公共财政转型。二是财政的可持续能力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银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转轨成本等历史负债数额巨大,我们可以用历史性资产偿还历史性负债。三是财政的开放性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公共财政转型的五个“公共”方面。一是转向公共安全;二是转向公共卫生,这点在SARS危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三是转向公共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是转向公共的救济体制;五是转向公共便利,公众作为社会人,必须享有的公共便利包括交通、电力、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财政应该集中力量在这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目前,在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面,还有很大缺口。这有两种原因,一是财政资金没有被配置到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二是整个财政能力不足。政府需要花大力气来增加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还得在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加大国家资源的投入,要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逐步把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
  要关注和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某些地方,地方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有的已到危机的边缘。要尽快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组织大规模债务登记调查,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债,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进而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税和事权关系,避免县以下财政和债务发生危机。
  三、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和事权体制。一是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包括地方各级财政税收)的财税体制。二是要划分中央、省、地、县各级的事权范围,界定清楚各级应负的事权责任,在此基础上核定各级在财政税收总盘子中分配的比例和规模。三是要进行税收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地方政府不仅重视企业发展,还要重视市场发育和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自觉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
  从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向统一、协调的行政体制转变。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经济事务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彻底破除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授予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和各类社会危机的统一指挥协调权利。
  调整行政区划,增加直辖市,发挥“龙头”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调整行政区划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要建立一批新的直辖市,摆脱原有行政区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束缚,发挥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带动相关地区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最强的经济“龙头”和先导地区。
  四、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强调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是老百姓。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老百姓的监督之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中,应当逐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须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党报、政府报和民间报纸都要发展,新闻媒体应多元化。大众传媒经营的主旨是为人民知情权服务。新闻要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五、政府治理结构创新。进一步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把全能管理的“大政府”逐步改造成有限服务的“小政府”的要求,一要大规模取消审批项目。二要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作改变管理方式处理,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三要制定《行政收费法》,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要将行政命令和审批收费型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的政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铲除权力腐败。市场经济体系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规范的、公平的、为公众谋利益的市场经济体系。坏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权力资本主义,是腐败的、权贵的资本主义。经济转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腐败问题。我们国家也很严重,并形成了“潜规则”。如果我们不去反腐败,不去解决腐败和“潜规则”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很难建立起来。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责任体系。目前,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经济发展目标被看得过重,数字中水分很大。如果加入失业率、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吃穿住行、教育卫生、政府的文明程度等社会发展指标考核政绩,并且与干部使用和责罚结合起来,就会促使干部勤学习、善思考、干实事,把自己的政治前途与为民做事结合起来,解决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
  六、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其核心是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再造政府责任体系。有的认为,政府要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切实负起责任,带头依法办事。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督促和支持地方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各部门制定规章、发布决定,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符合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要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行政责任,确保政令畅通。
  政府的定位——守法的统治。政府也要守法,这种守法的统治是通过政府的自律、法律的限制和司法的裁定来达到的。在市场经济中,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官员要为纳税人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竞争和福利等价值要素之间应形成一种必要和可预测的规则。
  好的市场秩序,可以节省市场运行中的交易费用。市场经济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要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划定一个自由行事的边界和空间,处理好法治与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权力机构与权利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现。好的市场秩序,不仅可以节省市场运行中的交易费用,而且有利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81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