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0期/以人为本/正文

发布时间

2005/8/31

作者

□文/刘永进 胡晓双

浏览次数

1497 次

培育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日益频繁,大量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涌向城市打工;大量职工也从企业中剥离分流出来,或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择业,或从这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或跨行业转移,或自谋职业。然而,进行就业或再就业的主要障碍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社会存在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企业的职位空缺;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由于信息封闭、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不能及时的获得就业相关信息,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劳动力信息市场,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产品,使得用户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一、劳动力信息市场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劳动力信息市场。然而,劳动力市场却是大量存在,几乎每个城镇都有一个或几个劳动力市场。我们经常会把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信息市场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将两者区分开来。
  1、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区别与联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很多求职者与雇主直接进行即时交易。例如,很多泥工、瓦工或保姆等直接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雇主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也有很多求职者和雇主把信息提供给劳动力市场,让劳动力市场做中介,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易。因此,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分为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和劳动力信息的交易两部分。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信息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上下波动得到初步反应,但由于信息反应的滞后性,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复杂性等,劳动力供求双方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一般来说,求职者只知道劳动力需求的部分信息,用人单位只知道某些劳动力供给信息,尤其是难以掌握随时变动的信息。但在一个国家,不可能每个寻求就业的人都有精力搜集各种劳动力需求信息,而成千上万的企业也很难都设立自己的信息机构,这就需要有一些专门的机构和个人从事劳动力信息的专业化存储,提供信息咨询,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牵线搭桥,这就是劳动力信息市场。因此,劳动力信息市场是劳动力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当劳动力市场不能满足人们对劳动力信息的需求时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阐明了两者的联系,现在说说两者的区别:(1)在劳动力信息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只有劳动力信息,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除了劳动力信息,还有劳动力的直接使用权的交易。(2)劳动力信息市场比劳动力市场更加专业化,前者容纳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于后者,前者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也比后者更好。
  2、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含义及特征。劳动力信息市场指的是劳动力的供求双方进行相关劳动力信息产品交易的场所。劳动力市场中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易部分是劳动力信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职业介绍所、劳动力信息网站等,也是劳动力信息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信息市场具有一些其他要素市场不同的特点:第一,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第二,需求和供给不易预测,预测结果本身即为信息;第三,交易领域广泛,可以本省内交易,也可以跨省交易;第四,劳动力信息商品必须得到有效保护,保证合法、“健康”、有效;第五,劳动力信息提供方(卖方)必须经过严格考察和监督,等等。
  二、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劳动力信息市场。我国的劳动力信息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中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易的市场、职业介绍所、劳动力信息网站等。下面主要介绍他们的发展现状:
  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状况。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报送了本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这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1%;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1%。
  2、我国的职业介绍所。目前全国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6万多所,作为推荐就业的职业介绍所也是我国全方位、多渠道、各层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就业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每个职介所都反映每年能推荐2000-3000人次就业,当然其中难免有些夸张,但按最低数计算每年能推荐2000人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职业介绍所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职介所本身也能安排一部分就业。
  3、劳动力信息网站发展状况。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劳动力信息服务网站,只是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的数量越少,有的地方甚至至今仍没有网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信息网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可以做出以下判断: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符合市场规律和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的一些特点。第二,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发育不均衡。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中有劳动力市场的城市比起其他地区很少,有些城市(我国共有地级市282个,县级市374个)甚至没有劳动力市场。从不同的经济区域看,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高于内地,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第三,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和规则的不统一性,表现为不同企业之间,不同身份的劳动者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劳动者之间劳动力信息市场运行规则不统一或不协调。
  三、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劳动力信息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记录量偏少,其中有用的就更少。据统计,我国的数据库记录总量仅占全球数据库记录总量的1.95%,按人均计算大约每10人才拥有一条数据库记录。这一状况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信息的巨大需求。(2)政府劳动力信息资源开放程度不够。很多应公开的劳动力信息,由于体制或利益的原因,没有向社会公开。
  2、劳动力信息产品需求不足。劳动力信息市场上对劳动力信息的需求虽然不少,但相对于当今信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许多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对信息还存在模糊片面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的巨大价值,存在着不善于利用劳动力信息,不重视劳动力信息咨询,对劳动力信息需求紧迫性的认识不够。
  3、劳动力信息产品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多数劳动力信息产品实用性较差,大多劳动力信息机构只作简单的劳动力信息服务,而不作深层次加工,不研究劳动力的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太少。(2)多数劳动力信息内容时效性差,过时或者失效的劳动力信息大量传播,数据库更新不及时,大多更新周期较长,甚至还存在一些死库。(3)劳动力信息污染严重,不少虚假劳动力信息充斥市场。
  4、劳动力信息交易秩序混乱。有的劳动力信息经营者,利用劳动力信息产品的特殊性,定价没有统一标准,漫天要价。有时一些劳动力信息需求者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毫无价值的信息或者虚假信息。在劳动力信息市场上也不乏有未经注册登记的“黑企业”或“皮包公司”,造成鱼目混珠,交易中的各种纠纷不断发生。
  四、培育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对策
  本人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培育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树立劳动力信息观念。如上所述,我国的劳动力信息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和需求不足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没有强烈的劳动力信息观。因而有很多人找工作时没有将自己的求职信息提给劳动力信息市场;又没有从劳动力信息市场获得就业信息,与好工作失之交臂。可见,一定要加大宣传,培养人们的劳动力信息观念,使人们懂得利用劳动力信息为自己服务。首先要认识劳动力信息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其次要理解劳动力信息的商品性和高价值性,朝劳动力信息收集、处理、开发、共享的深层次方面努力;再次要关心、支持、重视劳动力信息工作,确保劳动力信息的高效利用。
  2、增强劳动力信息服务业的自身建设,提高劳动力信息服务的质量。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信息服务业的内部运行机制。首先,劳动力信息市场要建立容量大、速度快、性能好的数据库,使之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劳动力信息工作者可以通过学习以及各种交流会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再次,要重视劳动力信息的日常加工处理工作,清除实用性差、时效性差的劳动力信息,信息保持劳动力信息更新及时。
  3、加快劳动力信息市场立法进程,引导劳动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信息为依托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使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制建设,把它的一切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立法,一方面为劳动力信息的传播、交换创造一个适宜的政策法律环境,鼓励企业、个人及其它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另一方面对各种市场行为及劳动信息交易活动予以引导、规范,消除漫天要价、“黑企业”、“皮包公司”的不法行为,对劳动力信息市场的发展进行国家干预。另外,通过立法,确立政府劳动力信息资源的地位、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原则和保障措施,保证劳动力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
  4、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的建设。利用信息系统的网络优势解决劳动力信息发布不畅,信息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发生产多层次、多方面的劳动力信息产品为用户服务。建立一个核心劳动力信息市场,对内连接本地区其它劳动力信息服务机构及劳动力信息需求用户,对外连接其他地区的劳动力信息网络以及劳动力信息机构,形成功能齐全、综合开放的动态劳动力信息网络。■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4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