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早先的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并购案,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并购案,以及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并购案都曾轰动一时。1998年4月银行并购再掀高潮,先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1999年2月1日,法国排名第二的兴业银行和排名第五的巴黎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法国第一,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大银行。这些并购活动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业的格局,也成了当今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并且持久不衰?我们如何看待这股浪潮?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并购出现的原因
1、规模经济、拓展业务范围和抵御金融风险是银行购并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银行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规模优势的认同。这种观点在北美非常流行,并对北美的银行业并购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经验证据来看,一方面,大规模的银行在节省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方面有绝对的优势。据资料显示,大银行在机构设置、人员和降低成本方面有显著的结果。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合并后,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料库,实现多种产品的联合销售,预计两年内可节约成本13亿美元;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后3年内可节约成本15亿美元;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合并后整合电脑交易系统,预计一年可减少成本1000亿日元左右;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后,每年能为银行节省约17亿马克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益,多样化经营还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大规模的银行有能力在更广泛的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增加利润。例如,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组成的新集团,每年可增加营业收入10亿美元,利润增长率每年可达15%左右。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的调查,从1992年到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到15.9%。
2、银行管制的放松为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美国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旨在推动国内金融业提高与德、日等国大规模全能银行相抗衡的竞争力,为此,联邦货币当局先后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银行公平竞争法》、《金融机构改革复兴法》,完全解除了“Q条例”限制。进入90年代,美国金融当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银行业逐步向彻底解除管制迈进,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及设立分行效率法》规定自1997年6月1日起允许银行全方位跨州经营业务。1995年《金融服务竞争法》的出台,使商业银行通过其分支机构全面经营证券成为可能。当然,伴随着这种“解除管制”,金融竞争将更加激烈,正是这种“解除管制”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诱发了兼并浪潮。此外,一些国家对银行业务的种种限制也不同程度进行放松,如日本,1981年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同时,为了加快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政府不仅逐步放松了外汇管制,从事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即外汇指定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放松了对居民和非居民发行欧洲日元债券的规定,允许银行对非居民提供各种期限的欧洲日元贷款。英国也从1981年起允许商业银行持有股票和证券商29.9%以内的股权,取消了对利率的限制。加拿大1981年实行了新银行法,允许特许银行经营信托业务。这些都为银行购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银行数量过多是银行并购的直接驱动力。从历史上看,在美国,银行过多、过于分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并购、整合,银行总数已从12000个减少至9000多个,但仍然比其它工业化国家银行的总和还要远远高出。亚洲国家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表面上,很多亚洲国家的银行系统被几家大银行控制,但它们被数百家微型银行包围着。印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从1988年印尼政府放松管理制以来,当地的商业银行数量翻了一倍,达到240个,导致银行数量大量过剩。当前,在雅加达,每一百万人就有450家支行。相比较,香港有230家,美国有225家,新加坡有140家。在泡沫经济时代,即使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对它的服务还是供不应求,金融机构不需要像西方那样进行联合就能获得发展。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怎么样呢?以日本为例,日本在9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银行并购潮,1990年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为樱花银行,1991年协和与琦玉两行合并为朝日银行,1995年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1997年又有北海道银行与北海道拓殖银行合并。而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金融业也掀起了一股兼并热。这表明,过去泡沫经济掩盖了亚洲许多国家金融机构过多的弊端,而一旦泡沫经济破灭,并购整合也就不可避免。
4、信息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为银行业大规模并购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服务业在近20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银行业的活动边界减少,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或国际范围内,银行之间的合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日益频繁,这一突出现象极大程度改变了银行业市场结构。
二、对于银行业并购的思考
综上,银行业的并购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但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就越大越好,银行业的合并就一定能得到“1+1>2”的效应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银行业中的规模经济。银行业中也存在规模经济。银行业中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变动的关系。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的现象。
2、并购是否一定能产生规模效应。与内在经济相对的是内在不经济,它是指单个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由内部引起的收益递减;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就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张而使单个银行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的现象。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银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相对平缓的U型曲线,其中,中等规模的银行比大银行及小银行的规模有效性稍强。在最佳规模的确定上,国外学者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把银行规模扩张到目前最佳范围之上,并不能取得显著全面的规模经济。事实上,这种扩张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规模不经济。这是因为,管理一个更大规模、地理上分布更分散的企业会有更大的难度。研究结果显示,1983—1991年间的美国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及大中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分别为0.63%、0.78%和0.71%,而前10家美国最大银行的这一数值只有0.37%。
同时,我们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大银行往往要比小银行具有更大的道德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二是银行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大银行可通过资产的分散配置而大大降低潜在的风险。但在道德风险方面,很难说大银行会优于中小银行。这是因为,大银行由于规模庞大,其经营成败对社会影响巨大,这就使得其经理人员相信国家不会听任其倒闭,即使这个金融机构不是国有的。其结果是增加了大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例如,Boyd和Certler在1993年的研究指出,美国的大型银行的确比小银行发放了更多的高风险贷款,并由此造成了大量损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即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银行规模的扩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后,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经由上文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即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也有可能获得规模不经济。我们确实难以对当前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给予一种性质判定。从实践上看,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O家大银行的调查,从1992年到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至15.9%。但也有很多银行由于并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默瑟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每三例公司合并中就有两例失败。华尔街的多数管理决策者和战略分析家也认为,大型合并往往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在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创记录的合并两年后,经济界便出现一个新概念波音综合症,即合并所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和私欲问题由于缺乏一个权威性的规章,企业领导层之间整天所想的是如何对抗而不是如何合作,这使合并后的公司出现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亏损。最近,德意志银行也在考虑对其收购的摩根健富(DMG)进行重组,因为后者开支巨大,占其1996年年收入的84%,资本收益率低于12%,而美国投资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则高达15%~30%。美国的芝加哥第一银行则从收购底特律国民银行以来,其股价就一直很脆弱,远逊于同业。
三、结束语
我国当前关于银行并购的讨论沸沸扬扬,有些人已经把我国银行业的兼并当作迎接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一剂良方。通过以上关于并购的产业组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并购也并非一剂万能药。银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而且正是这些因素的相异与变动,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这些因素主要有: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管理、金融创新等等。盲目主张我国银行业改革要走并购之路是不合理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