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当第一代华人在19世纪末来到新加坡时,他们当中许多人是做苦力的,也就是新加坡语中的“猪仔”。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变成了商人、银行家或是生产初级商品(比如橡胶和马口铁)的工厂主。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加坡已经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奇迹般地变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导致经济成功的诸多因素当中,当地华人所起的作用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些华人小企业的企业特色和管理方面的具体实例,正是这些做法使得华人小企业成功。
一、企业之根本
华人小企业生意成功的基本要素并不是什么公司计划,什么几个确定的目标。华人企业家喜欢“走着瞧”。一旦机会到来,他们会牢牢抓住。即使是有计划,具体的目标也不会是固定的,这些目标是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管理风格是小型家族企业的灵活性的反映。对于华商来讲,生意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变通”,即随着变化的形势而变化,从而保证事情进展顺利。比如:在华人的喜宴上,主人一般对客人人数做一个粗略的估计,然后告诉餐馆。他可能通知餐馆说:我订20~30桌,每桌10人。这种做法通常西方餐馆多半不会接受,而华人餐馆是不会拒绝这样的预订的,并且,老板甚至可能会建议先定15桌,如果需要,再增加桌数。吃惊的是,最后结果总是“正好”。
华人老板较他们西方同行们更能从容应对“不确定”预订的更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华人常常着眼于长远关系,喜欢双赢。所以,他们和当地人、当地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冲突的局面,以便集中精力做生意。
二、与客户、顾客的关系
华人小企业的活力还表现在它能同时接待众多客户(顾客)的能力。原因非常简单:他们不愿得罪任何人、错过任何机会。因为他们更注重长远关系,所以哪怕失去一个顾客都不能等闲视之。其次,在华人看来,让顾客排队等候购买食物是件难堪的事,他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华人这种同时接待大量顾客的能力,表现出了他们的高效率和优质服务。其结果显而易见,这种灵活性使华人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得以生存。
在如何处理与客户关系方面,作者还观察到了另一有趣的现象:当被主人问及想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多数华人会回答说:“什么都行,随便。”很显然,如果是西方人面对这样的回答他会不知如何是好。华商却能处理得很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做“什么都行”的回答其实有很多好处。首先,如果具体点明想要吃或喝的东西,这在中国文化中则会被视为狂妄、无礼;其次,如果客人具体点明想要吃或喝什么而主人却恰巧没有预备客人所点的这些东西时,局面便会很尴尬。想象一下,当客人说要喝“XO”而主人却没准备时会是什么样的尴尬情形,这对主人来讲意味着“丢面子”。在中国文化里“丢面子”可非同小可;另外,回答“什么都行”对客人而言也有好处——这表明客人对主人的信任,相信主人会尽全力款待他的。
三、严密的人力资源管理
新加坡华人小企业的运作就像是一个关系紧密的家庭。雇员和雇主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雇主在企业里俨然象是一家之主,他的权威倍受尊敬。同时他还是“家庭成员”的保护者。由于整个企业就像是一个家庭,雇主和雇员彼此相互信任,因此双方经常不正式签署雇佣合同。
在西式管理的企业中,对雇员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便使雇员们了解他们应该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众多的雇员更好地实施监督。然而这些岗位责任的规定,成为企业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契约,经常显得刻板,缺乏灵活性。雇员可能会拒绝干他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相反,华人小企业却很少明确规定出雇员职责范围。只要需要,雇员应当随时听候老板的吩咐。即便是有比较正式的岗位职责规定,也总要列上“其它”一项作为“规定”的最后一条。这样就为老板调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提供了许多方便。
华人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两个雇员发生分歧,不管谁对谁错,双方都会受到老板的批评。这即是我们所称的“奖则全奖,罚则全罚”政策。依照中国文化,孰是孰非并不是个重要问题,而关键是看错误的程度。
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做华人老板的下属很难。华人老板的指示非常不具体、不明确,下属们要费很大脑子去猜测老板的意图。其实老板是有意让他的指示显得模棱两可,留有灰色区域,这样当目前的形势发生变化时可随机应变。
毋庸质疑,在现代商界中弹性和灵活性仍十分重要。然而,对其过分强调有可能产生混乱,尤其是当企业家逐步发展成为大公司时,大多数华人企业都能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变化。事实上,那些大型的家族式华人企业已成功地引进了西方及日本的管理方法。可是,那些最基本的中国文化观念(特别是等级制度、崇尚权利、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做生意的灵活性)仍深深植根于这些华人大企业的管理当中。(张晓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