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我国经济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的今天,我国企业发展环境面临极大变革,中小企业也成为支持和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近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解决社会再就业的主要途径,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中小企业为经济社会做出的贡献相比,社会给予中小企业的关注与支持还相差甚远。以金融机构为例,每年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额占其贷款总额的20%,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融资结构上是不同的。例如:创业初期一般通过自我积累、亲朋借款、合伙出资等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进入稳定成熟期后,则有银行、借款、内源融资、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供其选择。但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是,大多数还处于发展阶段或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银行借款和利润留成是其主要的融资方式。调查表明,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和担保,一般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现行中小企业信贷机制中的问题
1、贷款准入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无法达到。近年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未能满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不符合贷款条件。银行不分企业规模大小,标准一致,信用等级评定达到A级或A级以上的企业才能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家族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不正规,许多企业开业不满三年,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因而使得中小企业被银行排除在发放贷款的对象之外。另外,信贷准入最低标准过高。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提高贷款准入企业最低资本条件和贷款条件。如农业银行将新建企业资本金500万元列为准入最低标准,建设银行对10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基本不受理、不审批,使得资本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小额信贷求贷无门。
2、信贷管理缺乏弹性,信贷约束大。目前,商业银行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将贷款审批权限基本上收归省级分行,省分行以下分支机构经营自主权严重弱化,限制了基层行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并且,各行普遍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强调贷款的零风险,而与此相对应的利益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信贷人员贷款行为保守,存在不同程度的“惧贷”心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小,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低,经营稳定性差等问题,增加了贷款管理成本。商业银行为追求低风险高收益,信贷战略上更倾向于大企业。各总行集中有限的资金优先支持优良客户、大型企业、发达地区,而对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县域以下地区热情不高,造成了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供求关系的失衡。
3、银企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各金融机构所制定的不唯性质和成分支持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不为大多数企业所知的。据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认为自身的非国有性质是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反映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割裂性和低效运作。商业银行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信息披露制度,对地方客户的贷款营销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满足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功能。中小企业方面,出于各种原因封闭真实的财务和项目投资信息,使商业银行无法真正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意愿,降低了中小企业诚信度,破坏了银企的合作根基。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只有转向自筹、占有客户资金、民间借贷等方式,提高了融资成本,而且不规范的筹资方式容易造成纠纷,也扰乱了正常的信用秩序。
4、抵押、担保难落实,贷款难实现。商业银行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贷款投放以抵押、质押和担保为主,贷款的金额占到抵押资产净值的62.5%。中国当前的多数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时期,自身抵押物有限,企业间担保难寻,抵押及担保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一些担保机构的条件比银行贷款条件更为苛刻。处于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慎之又慎。
二、政府、银行和企业联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方法
尽管中小企业发展在融资问题上碰到了诸多难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机构正在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银监会工作会议中强调,银监会本年的工作重点与目标应包括:(1)指导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要做到坚持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坚持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贷款取舍;(2)促进银行机构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服务。总结现行的方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联动。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入手,通过政策支持规范民营企业信用环境,通过外部推动完善融资体系建设。
1、政府主动出击,积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各区域、各地方工作的重要目标,政府服务意识逐步加强。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同样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营造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计划。二是提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开展改善服务和优化环境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出国招商,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洽谈会、与科研院校合作、召开银企对接会议,建立项目储备库等,为企业牵线搭桥。三是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承接和管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贷款开展咨询和服务,委托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管理。
从不2003年起,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了以促进就业创业,活跃经济为主要目标的中小企业贷款试点。运用组织增信原理,通过与试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融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实行民主评议,通过平辈压力等方式,孵化企业和个人信用,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地区的信用建设。并将信用建设下延到基层,使诚信观念深入到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2004年6月18日签订《国家开发银行与营口市政府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试点金额1亿元。6月30日,向11户企业发放首批中小企业贷款2500万元,解决就业2176人。目前这部分资金运行良好。首笔到期贷款利息已100%收回,第二批5000万元试点贷款已于2004年12月9日发放。
2、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根据市场需求主体的特点,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当好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角色,对中小企业发展和投资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支持,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以广东发展银行为例,广东发展银行80%以上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70%以上贷款投向这些企业。2003年以来,广东发展银行推出了专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度身订做的广发“民营100”专项金融服务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1)全行联动,进一步健全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专门部门,负责全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业务调研、市场营销、产品推广及协调服务。有条件的分行建立专职的民企服务中心,全行联动,健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立体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档案,完善并落实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科学地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2)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理财、咨询和顾问全方位服务,与中小企业建立新型银企战略伙伴关系。广东发展银行一直致力于金融创新,坚持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不仅从授信、结算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还充分发挥广发人才、网络、资金、经验、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既帮助中小企业培育信用管理能力,规避金融风险,扩大销售,突破担保难、融资难的瓶颈,又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灵活调节在途资金,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具体有: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厂商银授信、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协议付息票据贴现、公路收费权质押、法人按揭贷款、项目融资等2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新产品。(3)密切与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及各级中小企业局的沟通联系机制,推进试点城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和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利用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信息准确评价各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措施。
3、提升企业信誉,争取银行贷款。依赖积累与自筹方式解决发展所需资金是极其缓慢的过程,这与商业机遇的过时无效性形成鲜明对立。企业要快速前进,外部融通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除去政府行为、金融机构行为之外,企业自身也要加强改进,力争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其中企业信誉是银行最为关注的问题。有经济学家从银行与企业信贷博弈中得出结论:一次性博弈的结果是交易双方倾向于不合作,而重复性博弈的结果是交易双方趋向于合作。也就是说,企业要想获得银行信任,取得高信用等级,不能只图一次骗取贷款,而要放眼未来,以多次诚实交易提高自身信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限制较多,可采取“联户联保”等方式提升信用等级,争取银行信贷资金。以济南农村信用社开展的“联户联保”贷款为例,由生产经营中有借款要求并且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自愿签署联保协议,组成联保小组,为需要贷款的成员提供担保,一户到期不能偿还贷款,由其他联保户代为偿还。这样做既解决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也是金融部门避免风险、增加收益的一项创新活动,营造了多赢格局,取得了“一石多鸟”之成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