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政府已日益显得步履蹒跚,而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电子政务的出现正是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关注的焦点。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来实现政府再造,不仅是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一国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崭新愿望。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而被提出的新概念,是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政府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与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电子商务的出现是相对应的。电子政务,国内有的学者将其直接译为“电子政府”,而更多的学者认可“电子政务”的提法。因为政务比政府更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状。政务并不全是由政府完成的,党、人大、政协也从事政务工作,且“政务”既可当作名词也可当作动词,比“政府”有更广阔的范围。目前,国内对于其确切含义还没有统一认识。美国公共管理学会将E-Government粗略地定义为:一个使用最新的通信技术,即从简单的传真机到无线电手持设备等多方面来进行日常管理的政府。这一定义是一个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静态概念。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将电子政务定义为一个动态的侧重于职能转变的概念,它通常是指政府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通信设备,在网上完成某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任务,实施政府管理职能的过程。
二、电子政务与现代民主政治
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政府管理的一场根本性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是观念、结构层面的变革。当前,国内对电子政务在国家经济和社会整体信息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未能予以充分认识,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认知,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个技术问题,未能认识到它是一个涉及在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问题。这场变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统治、管制理念,树立更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服务的、民主的理念。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民主政治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程序普遍参与政治过程,并由此实现对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民主政治在本质上是大众政治,大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把大众由传统的旁观臣民转变为现代的参与公民。
从电子政务的实质看,它与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维护公民权利是政府管理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行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民主的理念要求政府树立起为民服务、廉洁行政的意识。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强化公民的民主参与机制,实现行政机关与公民的民主性互动。而在传统行政环境下,由于缺乏某些技术条件,公民的民主权利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尤其是公众的参政议政权,公民平等地获得政府部门优质服务的权利,以及对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利,并未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电子政务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支持条件与手段。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即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能够改进管理理念和政府治理结构,增进反应力和回应速度,提升政府办事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精简人力,节约成本,实现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推进廉政建设,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听取群众的呼声。从而,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树立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电子政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民主要求,从电子政务的目标来看,它与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三、电子政务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民主制度、民主体制、民主法制和民主思想的全面建设。电子政务有助于转换政府运作机制,健全法律机制,树立为民服务的民主意识,这些都将极大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电子政务在抵制传统官僚主义的弊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维护公民权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一)转换政府运行机制,克服官僚主义。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是一个高耸的金字塔型,政府自上而下,统一划分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政府权力是逐级下放的,高层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垄断和封锁信息,而底层的政府部门和公众不能或只能掌握很有限的信息,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巨大的落差,并且由于信息渠道和中转过程过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信息失真和信息滞后。在此种机制下,上层的指令、计划需要逐层、迂回地传递到下层,而下层的反馈结果也不能及时有效的被上级知晓,并且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专权、独断的官僚作风。在森严封闭的组织结构体系下,政府部门把注意力集中于组织内部,每个政府官员只对其上级负责,甚至奉行“愚民哲学”,有意地封锁信息,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和公众的需求。
电子政务可以实现组织结构的调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政府管理获取信息更加容易,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在决策较低的层次上完成,这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次,撤消或合并一些工作职能重复的部门或职位,使组织纵向结构更加扁平化。同时,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可以互通共享信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直接联系渠道,实现交互式协作,促成组织横向结构一体化,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在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内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铲除官僚主义生存的土壤。在政府外部,通过向公民分权,网上信息发布,政务公开,提供交互式咨询服务,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积极互动。政府机构内部各部分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随时增加或撤消,从而建立起一个富有弹性的有应变力的新的政府运行机制。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会极大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改进决策机制和工作方式,维护公民权利。以前,政府的决策大多是来源于经验,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科学决策方法改变传统的经验决策机制。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地发扬民主,大量地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没有充分的民主就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电子政务让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快捷便利地获取政策信息,参与决策过程;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在线沟通及反馈机制,打破时空层级的制约,便于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传达政府的施政意图、方针,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时的信息反馈便于政府及时修改和完善失误的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政策的质量。公民参与政府决策,也是保障公民参政议政权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如果说从前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公民不能真正的实现政治参与,而电子政务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公民有序有效地参与民主政治成为可能。
电子政务改进了政府的工作方式,其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基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知情权,即使政府信息真正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并为公众所共享。信息的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按照宪法所体现的人民主权原则,公民理应享有知情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开信息,提供信息也是政府理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实施电子政务在改进政府工作方式上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发布、政务公开、交流沟通、网上政府采购和公职招聘等。这些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政府的反应力和社会回应力,增加行政效率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公民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权利,实行政务公开,设立网上检举信箱是公民监督行政机关的有效方式。电子政务保障了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政府廉洁行政,密切干群关系,扩大民主政治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转变政府行政理念,培育民主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否从理想变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具有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意识,而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顺应信息化变革对政府管理理念转变的要求,建立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实现“管制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单纯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行政理念的根本变革。传统封闭僵化的政府机构中,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主要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政府居于中心地位,政府官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官本位意识和垄断观念。这种“家长理念”和“长官作风”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梗阻,必将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被淘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更好、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打破政府垄断,把自己摆在与公民平等的地位上,抛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抛弃垄断意识,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政府部门思想的转变有助于在全社会真正树立民主意识,政府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的意识也是一种以民为主的意识。通过信息手段,政府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民服务,公民对政府决策从简单地服从和接受变成直接的参与和索取。理念的根本超越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电子政务与之带来的行政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是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树立公务员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更加严格地依法办事,更加公平公正地执法。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即民主思想的发扬会加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电子政务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