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2期/产业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0/5

作者

□文/裴 沛

浏览次数

4243 次

旅游规划研究发展趋势
  提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规划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目前旅游规划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旅游规划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历程
  正式的旅游规划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英国、法国)。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强调了旅游规划的重大意义。随后,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旅游规划在欧洲和美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发展到亚洲和非洲国家。
  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首次对各国的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1979年学者Gunn出版了一部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旅游规划》。由此,旅游规划开始进入较为正式的研究阶段。
  80年代以后,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上。西方的主要旅游期刊如《旅游研究记事》、《旅游研究杂志》、《旅行研究杂志》、《旅游评论》和《可持续旅游杂志》等都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
  中国的旅游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9月,国家旅游总局讨论的《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是我国最早的旅游业规划。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并开始涉足旅游规划研究。
  1982年由北京旅游学会主持召开的慕田峪长城开发规划研讨会是国内首次涉及景区开发规划的专家会议。90年代以后,国内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规划研讨会。1993年4月7日,《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1年《旅游学刊》主办的“2001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规划研讨会。
  与此同时,一系列旅游规划学术论著及学术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规划论著主要有:《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规划新论》、《生态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规划学》等。截止2004年12月20日,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查询到156篇“旅游规划”文献。
  二、旅游规划研究的现状
  1、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国外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量的研究使旅游规划从理论思想到规划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体现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专著及论文成果主要有:1985年Murphy出版的《旅游:社区方法》;1986年Getz发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1988年Gunn出版的《旅游规划》第二版,1989年Douglas Pearce出版的《旅游开发》等。这一时期还提出了系列指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如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发掘、增长、衰落三个阶段的结论,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不仅回答了旅游规划的必要性,更主要的是为旅游地发展前途预测提供了依据,为规划提供了指导作用。
  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规划理念渗透到各种旅游规划之中,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规划的主流和方向。如R.K.Dowling,(澳大利亚,1992)提出的“环境兼容的旅游规划”、Elizabeth Boo(美国,1992)出版的《生态旅游走向繁荣:开发和管理规划》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等最有影响的旅游规划专著,或专门论述生态旅游规划,或体现了生态旅游规划的思想。另外,国外学术界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效应也十分关注,从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研究旅游发展问题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在中科院地理所汇编出版《旅游地理文集》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研究的最早成果。1987~1990年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方法。其中俞孔坚综述了风景评价的认知学模型,保继刚、邢道隆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权重,楚义芳构建了我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的模型系统。
  90年代,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使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式模式研究。如王德利的《对安徽旅游规划的思考》。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已经历了从资源导向转向产品导向,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故此时的旅游规划研究十分注重旅游市场的研究。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由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效应,并开始进行考虑到环境效应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和基于文化效应方面的人类学旅游规划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外研究旅游规划的学者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硕。由此笔者认为旅游规划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旅游产业规划实践——旅游资源、旅游地评价——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旅游规划市场研究——旅游规划案例研究——生态旅游规划——旅游效应研究。
  2、旅游规划研究方法评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可应用于旅游规划研究。定性描述方法、生态实验方法、环境监测方法、理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客流量测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图表分析方法、“3S”技术方法、图像数据分析处理、计算机模拟,数学建模方法等等,在旅游规划研究中都可以运用。
  国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方法概括起来,大致有门槛规划法、综合规划法、系统规划法、依托社区规划法、生态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规划等理念。国内旅游规划的主要方法主要是旅游系统规划方法、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方法和社区参与方法。
  三、旅游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学术上而言,尽管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迄今尚无成熟的规范,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中国目前的旅游规划制定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而且对成本收益方面考虑较多,而对社会、环境因素涉及的较少。总体而言,国内旅游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并未建立起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技术和操作体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常用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旅游规划;二是旅游理论界往往局限于现有的认识,而没能就其规划体系展开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薄弱,缺少旅游特色,难以有效地指导规划实践;对旅游规划的定位、层次划分、每个层次规划内容的详尽程度与衔接、技术路线、编制方法、文本样式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置和量化等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能力建设方面,缺乏综合型的旅游规划研究人才和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研究。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并不占主体,特别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业绩良好的旅游规划专家只占少数。从事生态旅游研究的人员,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层次,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经验开展旅游规划研究,很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交流,缺乏把旅游规划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概括的研究,使得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都很不完善。
  四、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1、走向系统优化的趋势。旅游规划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预见并及时地扩展、修复和调节旅游系统的耦合结构,以维持旅游系统发展所必须的内部稳定性、环境变化适应性,并朝预期的方向发展;指导旅游系统不断地提高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方向协同性和结构高效性,以增强旅游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加速旅游系统的优化历程。
  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完整性为前提的,在保持和增加未来旅游发展机会的条件下所实现的现时的旅游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特征是生态环境压力与社会压力小于旅游系统的承载力,外部特征是增长连续性、系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性。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断地内化于旅游规划之中。能接受环境与社会承受力反馈的规划体系,是旅游规划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3、走向合成规划的趋势。现代旅游系统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现代社会经济边缘组合系统。旅游规划需综合安排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和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促使它们围绕旅游形成相互配合的整体,以提高旅游系统的组合效率。从部门规划走向合成规划,已成为旅游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旅游规划,也正从众多部门各显神通的争鸣阶段,迈向合成规划的新阶段。■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86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