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中间和心脏带,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一、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胜负和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于其基本条件的差异。我认为建立金融中心的有以下几点必备条件:
1、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规模由两个方面所构成,其一为资金来源规模;其二为资金使用规模,相比之下,前者更为重要。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规模决定因素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本国的总储蓄规模。一是吸收外国资金的能力。它不仅取决于本市场运作资金规模大小,而且取决于政府的相关金融政策如何。如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无准备金政策、香港的“不对利息征税”政策,较大程度动员了海外资金进入本地金融市场。
2、健全的金融体制和的金融市场。所谓健全的金融体制指:1建立能够充分、合理、公平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2形成灵活、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对于形成什么样的货币调控体系,各国货币当局看法不一。但总的看来,成功的做法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依据政府的行政目标建立相应的货币调控体系。3建立系统、严明、高效并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及经济监督机制。金融中心即使有了健全的金融法令,也会因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合而漏洞百出,甚至衰败失落。东京金融中心虽然80年代发展势头非常凶猛,一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但是,由于其监督机制不完善,90年代初期以来,金融丑闻屡屡曝光,从而严重损坏了其世界顶尖金融中心的形象,迫使资金大量外流,国际地位迅速下降。4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即根据国际规则,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参考本地、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体现国际化、公正化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并使之与发达的金融中心接轨。
3、经济稳定增长,文化和地理条件适宜。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指本地区,而且指整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甚至指周边国家,即该金融中心所辐射的广泛的经济区域,也相应的达到较高的、较长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4、币值稳定。金融中心作为区域乃至世界的资金集散地,虽然外部流入和向外流出的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但是本国资金要占有相当的比重。金融中心要扮演规模巨大的国际流动资金中外币与本币间的中介角色。各种外币经常大量汇集或者流出金融中心,并且必然与本币发生联系。本币的币值不稳定则有可能被国际投机商利用,损失大量汇差,并导致国际信誉受损,迫使较多的资金逃离本地。东亚金融危机深刻说明这一点。自1997年以来,曾经一向被人们看好的日元汇率不断下滑,日元汇率的不稳定导致东京外汇市场资金大量外流。
二、上海在金融建设上的状况与不足
上海与我国大多数城市相比,在金融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较深的发展,但现有状况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足。从市场环境看,上海金融的对外开放度与对内开放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尚待深入;金融同业公会的作用有限;货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低、转换力弱;监管人员的素质与监管技术水平需要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不高;金融信息化包括银行IC卡的推广进展不快;金融中介机构明显不足。
2、“软件”基础差、中介服务弱。虽然上海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各种金融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经纪公司等,数量少,质量差。
3、现行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金融法规还不健全。首先,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商业金融机构仍未按现代商业金融体制建立,仍不是真正的“企业”。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风险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治理。其三,改革后的央行体制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分业监管模式中存在“空白点”。这一系列金融体制上的不足之处,使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动力不足。其四,上海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但在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法律法规的建设,而这也是整个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
4、从市场参与者方面看。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过分注重业务扩张,弱化了功能开发;过分注重争取优惠条件,相对轻视自身创新能力和内控水平的提高;过分注重办公条件完善等硬件优势,对金融中心软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
5、从组织方面看,金融中心的重要构造之一是有一大批商业化的金融机构。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表明,金融中心仅有银行是远远不够的,银行业是主体,但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金融中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存款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投资咨询公司,等等。所有这些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起着辅助、融通、咨询、服务等作用。上海目前的金融机构过于单一,银行占了绝对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很不发达,这种状况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外资银行的云集之地。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大部分金融中心外资银行都占了主要的比重,伦敦为70%、纽约69.5%、新加坡90%。上海目前虽然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70%左右,但其规模和机构均受到很大限制,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仍不高。鉴于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人才、管理等均与外资金融机构有一定差距,竞争中无明显优势,近期内外资机构尚不可能大规模进入上海金融市场,这显然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6、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着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和将发展的金融中心的挑战。国内一些大城市纷纷计划建立金融中心,如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地都在计划中,其中有的城市如北京本来就是国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等地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这不仅会在资金、市场、客户等方面与上海形成竞争格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上海获取金融优先权和特许权变得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的发展,曼谷、台北等地金融业的崛起,客观上在不同程度上与上海形成竞争关系,包括争夺资金、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和争夺客户。
根据对上海现状的分析,我们在促进国内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
1、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自然历史过程,对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我们应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选择,因势利导,逐步推进。上海所要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最终目标定位不是香港和新加坡那种地理政策性的区域型金融中心,也不是巴拿马、巴林等用于避税的服务型金融中心,而是类似于伦敦和纽约和以中国实体经济为依托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这是由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而且,由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动力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建设方法上不能选择类似于伦敦和纽约的自然形成模式,而应选择国家建设模式,因为依靠经济金融实力的增长自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将耗时弥久。
2、完善监管环境。明确政府服务意识,克服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提高职能部门办事效率,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地方立法和司法的有效性,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持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宜。杜绝钱权交易、黑箱操作等腐败行为,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3、上海应当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上海作为新起步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有其后发优势所在,即可以全面深入地把握国际上主要金融中心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认识国际上金融中心的主要运行模式,了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与途径,借鉴它们成功的发展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特别要注意防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的危机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曲折与挫折。
4、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地方政府应采取项目共建的方式,重点资助现有高等学校相关学科(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的学历和继续教育项目,促进这些学科的改造和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培训质量,促进个人素质、金融员工技能与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同步提高。制定实施积极有效的移民政策,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降低一般生活费用,吸引国际和国内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鼓励海外著名大学与民间培训机构到城市来投资办学,培训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从业人员。
5、电讯设施及其可靠性方面的政策。通过政府投资、产业倾斜政策、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鼓励政策,促进电讯、计算机网络等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不断提高相关公共设施的先进性、可靠性,并为金融机构相关设施的安装、维护和更新提供产业支撑。
总之,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对照上海与香港、新加坡及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的差距,制定全面的措施努力赶上;更要突出重点,寻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主要的弱点加以改善;不仅要认识金融市场运行表面的差距,更要深刻把握上海在金融市场基础面及整体环境方面的弱点,进一步加快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进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