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2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0/5

作者

□文/刘 萍

浏览次数

2509 次

提升浙江利用外资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商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投入资金、实物或技术管理等,以取得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的投资,即投资者将资金等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企业资产,直接进行或参与资产的经营管理,并通过直接占有并经营企业资产而获得收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具有资本转移效应、技术转让和扩散效应以及示范与竞争效应。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地区发展经济的推崇。本文所要研究的关于浙江利用外资的问题主要是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形式。
  浙江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从1978至今浙江省利用外资经过了不寻常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至80年代上半期,浙江省利用外资从无到有,数量连年成倍增长,但是因为基数低、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大;第二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浙江省利用沿海的区域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加快了利用外资的脚步。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幅达241%。但这一阶段仍然是数量上的扩张,利用外资的质量以及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993年至2000年,浙江利用外资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浙江利用外资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数量、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外资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3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居沿海九省市的前列,特别是甬、杭、湖、绍地区,改变了过去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的格局,带动了高新技术和机电产业的发展,一些大项目开始进入浙江,如东芝投资的年产24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诺基亚的全球第三个软件研发中心等等。同时,金融、保险证券、商贸、教育、旅游等服务领域逐步尝试开放。
  虽然浙江省利用外资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发达省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利用外资总体落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变。从下表可以看出截止2003年浙江利用外资累计金额只有广东的16%,江苏的30%。更加难以想象的是,2002年度浙江省全省的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甚至不及江苏省的一个市,分别只有苏州市的66%和77%。可见,浙江省利用外资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见表)。
  一、浙江利用外资相对滞后的原因
  为什么同是长江三角洲的苏、沪、浙,在吸引和利用外资上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究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一)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在传统产业上,以低技术含量、低档次为主要特征的浙江传统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外竞争的沉重压力和提升技术的严峻考验。浙江省占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食品工业等,而外商投资的最主要的动机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弱,而资源缺乏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劣势日益显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上,随着国外信息产品、企业、技术和资本的不断涌入,浙江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迫切要求加快升级和调整。这主要体现在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低附加值产品仍占较大比重、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对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支撑力不够强、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弱等,尤其是在信息产业的分工上,浙江省不少企业在发展移动通讯产品方面,基本上不掌握核心技术。此外医药工业、石化工业、机械工业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并成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瓶颈。
  (二)区位原因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浙江省整体吸引外资的水平不高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由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构成的杭州湾经济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集聚度很高的区域。尤其是“浙北现象”开放型经济成绩斐然。但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和“浙北现象”并没有形成足够的辐射力。温台地区经济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程度低、交通条件差等因素的约束,使其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质量粗放、疏运条件落后。这些都较大地降低了其吸引外资的可能。金、衢、丽内陆经济区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改革开发以来,这一地区虽然涌现出若干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市县(如义乌市、永康市),但是这种增长仅仅成为区域中独立发展的“增长点”。加上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市县分布相当分散,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地经济的关联影响脆弱,使其成为典型的点轴式发展地区。此外,这一地区往往地形复杂、交通和通讯不便,往往使投资外商望而却步。
  (三)观念上的原因。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比重突出,是浙江经济的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许多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仍和创业初期一样。即使一些新办的民营企业中员工和老板的素质相对较高,但由于过多考虑眼前利益,很少能站在行业发展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一部分企业和经营户中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小本经营和家族式管理,甚至认为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内资充裕,对引进外贸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一部分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也认为浙江经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不可能大规模引进外资,甚至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这些都人为地阻碍了吸引外资和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提升浙江省吸引外资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对利用外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关于利用外资在观念上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改变对外资恐惧或不屑的看法,客观地看待外资进入浙江。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对于浙江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外资进入带来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他们采取人才本土化、经营本土化、服务本土化的策略,利用中国充裕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但相应地也培养了国内许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精英。同时,也要看到引进外资过程中的不足和隐患,必须加以改进和防范。如国外大公司在研发的前瞻性、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投资规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国外企业挟技术优势,利用与国内企业同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将大大压缩浙江省一部分产品的市场空间。必须对外资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二是把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着力点由依靠优惠政策为主转向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主,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吸引外资就靠政策优惠的观点,他们认为外资能否进入,主要看政策是否更实惠,如土地、税收等。因而引发了许多利用外资方面的过激行为,甚至出现了地区之间在利用外资时所谓政策“优惠性”的恶性竞争和攀比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优惠政策是有限度的,是有时效性的,甚至有时是以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短期内的一定程度牺牲为代价的。极端的优惠政策不是长久之计,成熟的投资环境才是吸引外资的磁石。
  (二)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改善硬环境主要包括交通、社会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这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从外省经验看,跨国公司往往聚集在管理规范、办事效率高、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各类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因此重点打造好开发区将是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落户的基本硬件条件。而金、衢、丽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为重要。除了硬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善软环境。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改进利用外资的体系和方式;强化涉外窗口经营管理;完善联合办公服务;改进门槛多、手续繁、办事难、效率低的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严肃查处涉外工作中的违法违纪事件;进一步优化浙江外商投资环境。同时,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涉外人才队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养,还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急需人才。此外,顺应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向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集中的趋势,要着力创造适宜高科技产业和先进技术型投资发展的环境,完善基础及应用研究条件,培育风险投资体系,提供自由进出和国内外融资等便利,推广电子商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等。总之,要积极创造一个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对外开放的环境。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民营优势。目前,浙江省外资流向主要集中于工业项目,规模不大,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为此,必须按照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引导外资向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和出口创汇方面倾斜;在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加快现代物流、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节奏。民营企业是浙江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一直以来为浙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浙江民营企业一般是以中小规模且布局分散的加工行业为主,这显然难以承载跨国公司的巨额资金投入,而且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也使之对外资缺乏吸引力。所以,必须在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对民营企业进行改造,促使其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储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各种方式进行联合经营,鼓励企业兼并,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改变民营企业家对利用外资和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使民营企业更主动地融入其中。
  (四)努力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苏沪两省市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各类新区、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建设速度快、投入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浙北现象”正是嘉兴等地凭借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战略位置,实施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科学地利用上海的正“溢出效应”,在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配角”过程中发展自己。这是一个正面的典型。适应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浙江其他地区也应该充分利用上海的“窗口”优势,学习和借鉴上海、江苏两地的经验,积极、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营造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航运、清洁能源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学习沪苏两地在谋求发展中的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们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降低门槛”、“拆除围墙”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现代理念和服务意识;着力打造诚信高效的政府形象,营造“零费率”的低成本环境,全力为招商引资搞好服务保障; 抓好对外开放载体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整合,建设若干个较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区,形成区域性引进外资、集聚产业的平台。除此以外,在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和流动、信息和交通的畅通以及机制的协调性等方面,也都应该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相配套,使苏、浙、沪三地真正融为一体,让浙江在积极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和交流中取得共赢所带来的效益。■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86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