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理论中一个基本范围,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原始数据经过会计人员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会计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经济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需要,而且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的作用和意义
真实的会计信息在微观上可以帮助企业认清环境,保证企业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计划、组织与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宏观上可以帮助国家合理配置和调节社会上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使有效的生产获得最佳效益。同时,可以帮助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有正确、深刻的了解,从而便于拟订符合实际的各项政策;还可以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其它物质资源一起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协调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规范各种经济行为。而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无法起到上述作用,还会干扰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一)现状。会计信息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会计信息质量实在令人堪忧。通过全国财税大检查发现,现实生活中虚假的会计报表日益增多,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日益严重。不少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会计做“假帐”来掩饰自己的劣迹,或把国有资产当作自己的家产,随意处置,中饱私囊,给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更严重的是,虚伪的会计信息成为某些人骗取“乌纱帽”的资本,也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经济犯罪活动开了方便之门,滋长了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危害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日趋严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和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项目决策,要建立在对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都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入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可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再者,企业对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企业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错误的计提、分摊方法侵占职工权益,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会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3、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失业,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还会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4、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
1、会计原始资料失真。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制作。以及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等。
2、任意调节利润,会计报表编制失实。每个会计期间结束,一些企业在上报会计报表时,往往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调节”报表。向银行贷款时夸大资产和净利润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隐瞒利润额;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又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自然就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
3、成本费用不实。在理论上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如原材料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则库存原材料的成本就不一样;使用不同的分配率,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在把客观原因放在一旁后,还会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缓摊待摊费用,少提或不提折旧等手段以降低成本;相对的利用虚列成本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增加成本等等。
(二)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不可能无故出现,往往是在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1、国企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是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际上还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如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权责不明确,使得企业经营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政企业不分,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往往为了地方利益或领导政绩而自觉不自觉地支持企业的虚报行为。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任何信息都来自于人的活动,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会对人的意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我国目前而言,首先,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门,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使企业的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家,这样,在社会上流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风气影响下,势必导致会计信息要迎合企业领导的意志,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其次,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流动困难重重,使会计人员不得不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被动作假,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而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掌管财务部门这个重要岗位,往往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当会计,造成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政治素质低下,不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随意结报数据、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产的事时有发生。
3、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基本上还是以财务性指标来考核企业管理业绩。但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只注重最终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是否比前期有进步,而不去探求财务数据背后的真正根源,忽略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分析。这种过分倚重于当期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势必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只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远利润,甚至诱使企业管理人员发生投机行为,以损害企业长期业绩的成长来换取暂时优秀的业绩。而当即使通过以牺牲长期利益也无法使财务评价指标达到预期标准时,这种投机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演化为直接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编造数据以达到预期的业绩评价标准。
4、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因此,就出现了许多企业的会计利润成为“厂长利润”或“经理利润”,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须审计外,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者,我国的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由于工作重点不同,各部门之间又缺少沟通,不能形成监督合力,放纵了弄虚作假的行为。而我们国家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
5、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工作中不是按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而是主动迎合单位领导的作假行为,或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受理假凭证、做假账、编假报表,弄虚作假。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和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利益实现机制紊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等经济政治因素。治理对策有以下几点:
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如前所述,政企不分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前提。政府应通过机构改革,将过去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政策管理。并学会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扎扎实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业业绩考核评价制度。首先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速实行主要会计的委派制,做到委派的主管会计全面负责企业的会计核算,监督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其个人利益与所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分离。由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公正地反映。同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考评,不要仅以数字论英雄,而要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的制度。
3、建立健全内部、外部监督控制机制。从内部控制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成为企业一切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各个企业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外部来讲,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并可规定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逐步使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供条件。其次,应尽快理顺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督中的关系,形成监督合力,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并完善法律惩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赔偿额度,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成本。
4、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培养与建立职业企业家队伍,建立完善、动态的企业家档案和声誉评价。声誉是经营者在经理人市场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经营者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经营者被逐出经理人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事业。因此,应逐步形成一个职业企业家阶层,由有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进一步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账时,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如不服从,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对造假行为,往往不加抵制,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其次,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帐。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