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但在面对全球新一轮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的新时期,需要更合时宜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加工贸易的发展。
一、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毋庸质疑,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加工贸易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建设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其“两头在外”的特点,通过大力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充分利用外商的销售渠道扩大出口,积累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技术设备所需的进口资金。
(二)促进了就业。据统计,目前加工贸易在我国吸收了3000多万人就业,大大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起到了增加就业的作用。
(三)目前我国所从事的绝大多数加工贸易生产是基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技术。由于我国目前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还比较低,这些技术在我国却发挥着适用技术的作用。
(四)促进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中约有75%是外资企业。从近年来新成立的加工贸易企业以独资为主的现象来看,这种趋势在加强,自然而然的在国内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对国内同行起到了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再加上技术溢出效应,企业间前后联系效应和企业间人员流动促使国内企业无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新时期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要素配置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继续发挥加工贸易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积极制订适合当前情况的政策措施,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一)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原因在于:在中国工业化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呈现出三个特点:1、人口自然增长形成的新增劳动力,在未来10年内为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万;2、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每年约有200多万;3、国企深化改革——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口,估计每年约有900万。可以看出,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国仍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目前国内的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普遍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步伐。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时间较长,积累的加工贸易运营经验较多,再加上工业基础好,技术消化吸收和研发能力较强,配套产业齐备,以及聚集在此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向该地区转移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但能否成功的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引入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加速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关键还得看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以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由政府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二是由政府为区域利用外资定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市场在利用外资时的职能错位。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和企业抓机遇,如果政府抓机遇,必然导致各地区间竞相提供优惠条件,内部恶性竞争,代价极高。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来引导企业抓机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理,外资区域定位应该由市场竞争及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来决定,而不应该由政府来决定,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可预见的政策体制,引导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所以,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具备条件的西部中心城市转移。一些西部中心城市,比如重庆、成都、西安,依托当地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因势利导借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吸收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的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当地技术密集型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积极推进我国加工贸易技术升级的同时,认清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我国还有相当长生命周期的事实,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廉价劳动力,为迎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作好充分准备。通过为东部沿海企业作配套生产或直接生产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以达到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注意评估引进项目的环境影响,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增强加工贸易的带动效应。为了解决加工贸易对国内相关配套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大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1、在利用市场机制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引导外资流向产业关联度大的技术密集型投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来提升国内加工贸易上游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2、切实落实对加工贸易中使用国产料件的要给予退税,对国产中间投入品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给予退税的规定,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增加中间投入品的国内采购;3、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进入加工贸易上游配套产业。从统计资料来看,由于以往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投资都集中在下游产业,形成目前国内极大的下游加工能力与上游料件供给严重不足的反差,致使下游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最终造成“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为了改变这种贸易模式,需要落实将发展加工贸易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上游配套产业;4、落实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的规定,以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国内的延伸;5、随着物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应该改变以往单纯以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模式,通过建立海陆空联运的仓储转运中心,将加工贸易同仓储转运业结合起来,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伸。
(三)在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引进技术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加工贸易的确对我国整体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我们不太可能获得国外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当一个后进国家(地区)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逐步升级,向核心技术环节靠近的时候,该国就越不可能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获得该核心技术,这也是上述三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技术发展瓶颈。前车之鉴,无论是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得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因此,需要完善国内技术研发体系:要根据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分工,即基础技术以国家投资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以企业为研究主体,形成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组成的研发体系。特别是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因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相比,企业的研发成果是以市场为导向,更容易实现产业化,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研发。例如,可考虑允许将加工贸易的研发费用、研发设备采购费用和设立研发中心的费用全部或部分抵扣增殖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国内的格兰仕就做得比较好。从引进东芝微波炉生产线开始,仿效学习,坚持自主研发,采用边为国际大厂商代工生产边为自主品牌生产,短短几年就超越东芝,使格兰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知名品牌。加工贸易仅是技术升级的一条捷径,它可以加速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能否真正缩小该差距,并赶超发达国家,最终还得靠自主研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