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大连青岛,这两座充满魅力的美丽海滨都市,在当今东南沿海城市近乎疯狂的发展和激烈围逼下,无异挺起了北中国沿海城市的脊梁,捍卫着中国的尊严。然而,在某种无声的默契之后,是这两座同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港口城市的全面竞争。竞争残酷而惨烈,使得小小的渤海湾一时间充满了火药味。其实,大连和青岛有着太多的相同。80年代初一同被定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说双双搭上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头班车。同为副省级城市,都不是各自省内的省会,但又都是各自省内的经济中心,都是著名的港口城市,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甚至都曾有过殖民经历,以至于日本和德国在这两座城市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连和青岛,分别是泛环渤海经济圈的南北两翼中心,当之无愧成为北中国沿海地区最富于竞争力的城市。
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央着力打造东南沿海地区,希望借以形成区域经济剃度差异。在这一时期,尤其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体制下,连青受到省会城市沈阳和济南的压力,发展缓慢。1992年中国经济新一轮强势增长开始后,借宏观形势看好的有力局面,大连首先发力,逐渐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倾力改造环境,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动人理念,以及经营城市的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青岛则在蓄势待发,着力培养本土的企业,政府实行抓小放大的理念,同大连的“大政府”理念形成鲜明对比。90年代中期,青岛提出全面学习大连,并采取实际行动弥补不足,加力追赶。终于,在2001年的时候,青岛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越大连,使得一向颇具优越感的大连人感到意外。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青岛在2008奥运的帆船等水上项目所在地的竞争中击败大连。这一切终于使得大连市政府上上下下开始了冷静的反思。
一、比较分析
(一)产业和功能目标定位(见表1)
就定位方面来说,大连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定位之惑。从“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到“大大连”;从北方香港到发展重化,迷茫成为这个城市这一时期的特征。而相比较来说,青岛的城市定位则比较合理和实际。不过整体而言,两市都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脱离实际,定位超前;反复无常;刻舟求剑,固步自封。
(二)城市竞争力分析
1、排名。根据最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200个中国大中城市中,2002年青岛排名14,大连21;2003年青岛12,大连11。从发展潜力方面来说。两市2000-2010竞争力增长指数分别为:连7.68,排20,青6.84,排24。(见表2)
2、各自比较优势。青岛的区位和环境竞争力显著,接受日本、韩国先进生产力转移的条件优越。市场化程度较高,制度创新能力强,企业家成长环境良好。外向型经济水平高,经济国际化基础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伴随着特大企业的成长,“青岛制造”正在走向世界。农业基础好,市场化水平高,不仅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的蓬勃发展。较强的科技竞争力,综合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和企业竞争力较强。生活环境和法制环境较好,商务环境较好。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群发展表现滞后。政府办事效率一般,企业的满意度不高。人力成本较高,土地资源紧张。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一般。受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思想深厚影响的青岛,制造业,大企业发展成为其个性。2010年城市化率62.8%,总体增长速度在国内保持在30位左右,未来几年将高速平稳发展。
大连的潜力巨大的制造基地、造船、机床及轴承、化工等行业在国内名列前茅。近年来,电子、软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整体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更为本地区长期积淀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突破提供了契机。基础设施建设出色。生活环境和商务环境竞争力极强。城市知名度高,城市推销能力强。经济具有国际化性质,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人本竞争力较差;对城市发展和增航预期颇为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和收入增长评价不高。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结构表现不佳,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不够好;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一般;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较低。深受东北普遍的文化氛围影响,创业激励和市场意识略有不足。2010年城市化率67.37%,总体增长速度在国内保持在20位左右,未来几年竞争力将递增趋势。
(三)其他方面分析
1、腹地。先看青岛,主要是华北南部和山东,其中大济青都市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北京奥运商机的辐射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青济都市圈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再说大连,主要是东北和内蒙东部,其中沈大都市区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东北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辽宁省精华荟萃的地方,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该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与国防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农业基础较好。东北振兴的战略无疑为该地区增加了福祉。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沈大都市区的基础工业相当发达,经过多年的积淀,这一地区积累足够的工业增长能力,是潜力巨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从腹地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东北远不如山东,但潜力和范围要明显占优势。
2、区位。大连强敌环伺,北有沈阳,西有京津,南有济青,背负东北及内蒙东部腹地,承接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地理中心;而青岛,南有上海,西有济南,背负山东半岛,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泛黄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可以说均具有各自的优势。
3、政策。中央自2003年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政策,这对作为东北窗口的大连无疑施重大利好,而对青岛和山东显然还没有相应的宏观层面的政策出台。不过青岛长期实行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并已初见成效,中央政府出于战略考虑也定会在微观层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大连和青岛两城市在城市战略和定位方面有许多相似,存在竞争;但在发展模式及产业方面则存在着许多互补之处,有良好的合作空间。两市如果能够实行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以更广的视角看待城市竞争,不仅对环渤海,甚至北中国都将有身份积极的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