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4期/财政税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1/2

作者

□文/王 征

浏览次数

1714 次

浅谈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于2004年5月28日在上海出席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记者招待会时称,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长期来看,财政政策的理想状态应是中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不应是个长期政策。对于我国来说,当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一种非常情况下的非常之举。因此,在现实有了变化时,减少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方向,使之向比较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就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机。
  一、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
  所谓中性财政政策,就其本来含义讲,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也就是说,中性财政政策不会对社会总供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而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而言,对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给经济运行带来扩张性的影响。具体来讲,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与结构。从总量上看,中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即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不产生刺激性或抑制性的影响。这表现在预算收支上就是基本平衡,不搞赤字。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
  二、实施中性财政政策势在必行
  首先,回顾积极财政政策实施6年来的情况,应该说,其在启动内需、治理通货紧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任何政策如果长期实施,都会带来负面作用。积极财政政策也不例外。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对非国有投资的可能“挤出”、财政状况的可能恶化、政府投资的效益递减、宏观经济中计划色彩的增强,特别是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另外,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因此,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由“扩张性”转为“适度从紧”,并逐步归于平衡。
  其次,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是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由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长期未得到缓解,当前宏观经济出现了一种“摩擦性过热”现象,虽然表现在局部,但有加剧和扩散的风险。当前的摩擦性过热完全反映在投资方面,而投资的过快增长却是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叠加所致。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有两种选择:控制政府投资或控制市场投资。而市场投资的复苏恰恰是我们多年来所希望的,在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偏向通过控制政府投资的增长来达到抑制社会投资总量的过快扩张。在这种情势下,如果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断地扩张政府投资,就可能火上浇油,抵消当前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因此,减弱政府投资扩张的力度在当前十分必要。
  再者,积极财政政策手段持续6年,期间仅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就达到9000亿元,累积的财政风险逐年加大,其可持续性越来越令人关注。最近凭证式国债发行出现“淡市”现象,表明扩张性政策日益接近极限,若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排除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应当说,财政政策的“转向”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
  因此,比较恰当且可行的选择是,在保持财政收支本身和经济社会全局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渐进性的一系列安排,逐步地降低现实财政收支安排的扩张力度,逐渐向中性财政政策过渡。■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61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