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5期/市场营销/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1/2

作者

□文/郭丽娟

浏览次数

2662 次

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发展问题
  据我国海关最新统计,2005年前两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6.3亿美元,增长2.3.6%。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其实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一直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东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一直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和东盟在货物贸易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整个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东盟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双边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商品结构有待改善。近年来,中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子产品、原油、液化石油、成品油、植物油、木材及制成品和化工原料,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在制成品中又以机电产品为主。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大幅增长,2001年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达109.4亿美元,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47.1%。
  东盟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1993年东盟从中国进口的前五类商品是机械及电器设备、纺织品和服装、蔬菜产品、贱金属及金属制品、矿产品。它们占东盟从中国进口总额的67.9%。而近年来,东盟从中国进口机械及电器设备的比重大幅上升,已占到了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50%以上。2001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商品按SITC分类来看,初级产品分占各自进口额29.4%和15.1%,而工业制成品中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这类商品双边贸易所占比重也较大,分占各自进口额9.5%和17.6%,8类(杂项制品)中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也占了一定比重。由此可见,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中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东盟从对方进口总额的35%左右。由于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商品的档次不高,阻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的出口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层次的制成品出口为主,并以美欧为主要出口市场。由于出口的商品和市场结构相似,双方的一些出口商品在第三国有重叠现象,存在一定竞争。
  根据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统计,从1977年到2001年中国与东盟五国的出口相似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着竞争。具体来说,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和纺织品、服装这两类商品上竞争很激烈,欧洲是双方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是双方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01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570.7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2%,增长33.2%;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11.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7%。2000年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分别为1308.28亿美元、128.8亿美元,分占东盟出口总额的33.6%、3.2%。从出口总量上来看,中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而在纺织业的竞争对东盟经济影响较小。2001年中国制造的纺织品、服装和鞋袜现在占美国市场份额的1/5,而只占东盟国家市场份额的1/10。2005年当美国和欧洲被要求降低服装和鞋的进口配额时,中国将大大增加它的纺织品、服装和鞋袜的份额。据世界银行称,纺织品和服装方面配额的逐渐取消,可以使中国将它的全球服装出口从20%增加到47%,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东盟形成冲击。从1996年至2001年中国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已经从1996年的32%增长到2001年的48.2%,占中国出口总额的大部分,逐渐代替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和鞋袜。虽然东盟4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出口总和比中国的大得多,中国也在迅速的赶上。以中国占美国市场电子产品不断增加的份额为例,1990年中国占美国电子市场的份额大约只有2%,但是这一份额到2001年时便增加到11.85%,高于东盟5国——马来西亚为10.2%,新加坡为5.8%,印度尼西亚为1.3%,菲律宾为4.1%,泰国为2.8%。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将受到中国在这些非传统产品方面不断增长的实力的迅速侵蚀。因此,在对区外出口贸易关系上,中国与东盟存在着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两大类商品上,相对东盟来说,中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出口结构的高度相似使中国、东盟产业政策、出口贸易政策难于协调,也使中国、东盟出口产业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中国和东盟的主要出口国家均为欧盟、日本、美国,且均以美国为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和东盟的出口国别结构相似程度高。中国和东盟在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国别上都有很高的相似度,这无疑增加了双方政策协调的难度。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出口贸易政策需要进行紧密的协调,才能避免因各成员国对各自出口产品政策上的支持而造成的恶性竞争。而且中国、东盟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层次的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是纺织品和服装,技术含量不高。低技术层次的制成品主要是机电产品,而机电产品的出口厂商多为到中国、东盟直接投资的厂商,多是发达国家厂商向中国、东盟低技术水平的产业转移,技术含量也不高。因此,中国、东盟在出口上的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如要协调中国和东盟出口的竞争关系,须提升中国、东盟产业技术创新和运用能力。
  三、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福利效果不大,对双方经济拉动作用较小
  从区内的进口商品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区内贸易以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层次的行业内贸易为主。低技术层次产业内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从中国、东盟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来看,皆以“雁形模式”为主,接受国外低技术层次的产业转移,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因此,贸易转移效应多发生在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也就是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对发达国家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无法从区内贸易来替代,对区外的替代多为同一技术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但由于初级产品和资源型密集型产品受各国的资源禀赋影响很大,且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所以,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区内这类产品对区外同类产品的替代,贸易转移效应增长有限。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在短期内会促进双方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但会加重环境污染的压力。中国与东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主要为机电产品,贸易创造主要发生在机电产品上。经统计分析,机电产品约有70%左右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由于技术层次的差别,贸易创造效应占大部分,发生贸易转移效应可能性不大,即使有贸易转移,比重也很小。2001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额为1205.2亿美元,增长17.2%。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占自东盟进口总额比重较高为47.1%,但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的总额仅占中国进口总额的3.7%。2001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机电产品达100.7亿美元,占对东盟的出口的54.8%,也不到东盟进口总额4%,所以即使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对中国、东盟影响都比较小。
  针对以上的问题,中国和东盟双方政府、企业,以及各个相关部门需要不断的努力,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自贸区的发展进程迅速顺利。■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3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