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安排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格外关注和重视。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1、紧张的人地关系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推动力。尽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刺激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就是:由于农村人口实在太多,劳动力资源沉淀太久,在面积有限而又在日渐缩小的耕地上实在难以容纳现有的劳动力。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003年的七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七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29万亩。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此并存的另一问题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染等原因,现有耕地的质量在逐年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也不足。追求生存和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在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发展,由此产生了空前的人口流动浪潮。
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民流动创造了条件。农村的改革使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目前已基本解决了传统饮食习惯下的城乡居民温饱问题。虽然近几年粮食产量出现了小幅度减产,但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仍大大高于前期水平。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步缩小了农产品指令性计划收购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定购以外的粮棉均允许自由购销,放开价格,同时国家还大力恢复和发展了城乡集市贸易,这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了广阔选择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流动。
3、比较利益增大刺激了农民的流动
(1)农村中农业劳动者内部收益差距拉大。在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中,纯种植业为生的农民收入最低,从1996到2002年7年间,工资涨幅仅为38.1%,而整个农业平均工资涨幅为57.8%,其中与农林牧渔相关的服务业工资涨幅最多,达到了95.5%。农业劳动者内部收益的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原来的纯种植业,流动到收益比较客观的别的生产领域中去。
(2)农村中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效益要高出农业劳动者数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在非农业劳动力中,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相比未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更高。农村中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效益要高出农业劳动者的数倍,其结果刺激了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地向非农领域转移。
(3)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加大了人口流动的势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的规模向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流动。据调查广东作为我国流动人口最集中的省份,目前共有1400万的农民工,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3。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1.79∶1.13∶1.00,扩大为1995年的1.81∶1.15∶1.00,到2000年进一步扩大为2.00∶1.09∶1.00。地区间的这种差异自然促使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往东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地流动。
(4)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加大促进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并无完全可比性,而且,前者往往由于一些不计作收入的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而使数据低估;而后者则往往由于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也被作价计入了纯收入而使数据高估。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完全可比状态,则差距会更大。据有的专家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扩大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二、人口流动的流向
1、主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2002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0212万人,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782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而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从2000年11月至2002年末短短的两年之中,城镇人口增加了4718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2498万人,在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了3个百分点,说明农村人口继续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粗略估算,对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大城市吸收了30%,中、小城市接受了40%,乡镇只容纳了20%。据调查,中国大陆2002年有9400万农民工流向城市,这个群体五年来以每年500万左右的数字增长。
2、省内流动为主,跨省、区流动则是向东(南)倾斜,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根据农业部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全国平均劳动力以省内就业为主,占67%;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西部占35.5%,中部为53.7%,而东部只有14%。实际上大量发生在县(市)内的人口迁移没有被登记下来,如果考虑到这一部分流动者,则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要更小一些。目前中国已明显形成了流动人口向东(南)部沿海集中的态势,尤其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和辽南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是吸引周边地区乃至较远区域流动人口的主要场所。
三、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1、有序流动会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
(1)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两个突出的好处: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供宽松的环境。遍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式现状及其沿革的历史,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人口规模大小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随农业人口流失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农村流出人口以多种形式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进行的反哺又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例如,从农村中流出的人口,往往把在非农业领域或城镇中获取的收入返回农村,增强了农业生产经营投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再如,农村流动人口通过流动,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熏陶,这为他们把技术和经验传回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文明进步将起重大推动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建设做出了贡献。1满足了一些工种对劳动力的需求。近年来,城市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分子,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大多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根据各地城镇的实际情况,进入城镇的农民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集中于建筑业和经商等,与整个市民劳动力分布结构有很大不同,不存在严重的正面冲突。从就业岗位来看,主要集中在被城市劳动力所轻视的“粗、重、脏、苦、险”岗位,呈体力型、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要求、进入相对容易等特征。以我国农民工最集中的城市北京为例,目前在京外地农民工数量以达280万人,主要集中在城市建筑工地、家政服务、经商、保安服务等岗位上,其中仅建筑行业农民工就占约80%,而从经商者来看,也是主要以小商小贩型经商为主的经济型活动。2扩大了城镇的有效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就业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农民进城客观上有助于城镇劳动力市场容量的扩大,并创造出许多机会,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及其家庭成员进城,必然产生强大的有效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就会提供就业机会。如进城人员的餐饮服务、就业信息搜集与发布、劳动技能的培训、子女教育等等;另一方面,农民进城打工,所获收入无论是在城市中消费或是带回农村,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民在解决温饱基础上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对城镇工业品需求的增加,为城镇有效需求的创造做出了贡献。
2、无序的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农村中大量的人口流出直接损害了流出地农业生产,并把各种社会负担转嫁给未流动人口,从而可能导致持续不断的外流潮。二是大量无序的外流农民工往往与流入地人口产生社会经济上的摩擦,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三是某些毫无目标又丧失生产经营条件和不具备其他谋生技能的农民工为了生存或在不劳而获心理驱使下流窜作案、抢劫杀人,成为社会的毒瘤。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稳将直接导致中国的国民经济不稳,农村的不稳,也将导致中国社会不稳定。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形势所趋。如何在适应人口流动大趋势的同时,保证这一进程以较平稳的态势进行,这是今后一个较长时间里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予以格外关注的焦点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