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投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推动力。投资规模是指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投入社会用以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资金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总额和与其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总额。在一个国家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政治局势、人口数量、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等既定条件下,客观上有一个最优投资规模。所谓最优投资规模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使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得到最佳协调的投资额。一般情况下,最优投资规模是一个理论上的状态,要使实际投资规模与最优投资规模完全一致往往很难办到。在投资实践中,能够达到的是适度投资规模。这一投资规模不是某一个具体数值,而是一个围绕最优投资规模上下波动,并有一个上限和下限的区间。
一、确定适度投资规模的意义
投资波动能够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年到1992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比较。
投资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投资规模数度失控膨胀,导致经济形式恶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适度安排投资规模意义重大。
适度的投资规模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投资规模过大,会影响人民消费,占用流动资金,简单再生产受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投资规模过小,会使国家的生产能力不能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将来会影响人民的生活。适度的投资规模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前提条件,是有效进行重点建设的保证条件。如果超过适度投资规模的上限继续追加投资,即会出现投资膨胀。
具体来说,其危害有四个方面:
1、当出现投资膨胀时,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会降低,投资的经济效益下降。并且在投资需求增加时,如果货币政策不适当,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2、投资膨胀会“挤”消费。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和投资率是此消彼长的。在适度投资规模下,投资不但不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水平还会提高。相反依靠压缩消费、提高积累来推动经济增长往往质量不高。
3、投资膨胀会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有可能引起部门间的发展不协调,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导火索。
4、投资膨胀还会挤占流动资金,造成流动资金的严重短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使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而且项目建设后也不能发挥效益,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某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不但会引起该时期的积累总量过大,而且会引起该时期内或下一时期流动资产积累量的扩大。因此,投资膨胀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投资萎缩也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1)许多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使亏损企业的亏损加剧,进而使职工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下降,抑制了消费;(2)农产品价格过低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导致农业投入和农村市场消费不足,并影响到农业生产扩大和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发展;(3)市场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生产性投资风险的预期损失加大,投资收益率减少,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在我国,投资规模是否适度一直是关系到经济增长和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适度投资规模的确定方法
首先,从理论角度上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判别投资规模是否适度:
1、实际经济增长率(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而不出现负增长。
2、宏观经济中不出现剧烈波动。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危害极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就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3、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
4、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总量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投资规模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膨胀、战线过长影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具体表现是:建设工期拖长,投入加大,建设资金占用率过高,工程造价升高,投资回收期拉长,投资效果系数下降。此外,投资规模过大受国力制约而必须下气力调整,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从数量上界定投资规模是否合理,必须明确其数量指标——投资率。这个指标是当期的投资额与当期的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能将投资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寻求适度的投资总量,实际上就是寻求相应的最优投资率。
确定最优投资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借鉴历史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指标计算法(根据若干相关指标的关系计算合理投资率);指标推算法(利用相关指标的关系推算合理投资率);数学模型法(根据影响投资率的若干经济变量的关系,建立数学表达式,推算合理投资率)。
具体采用数学模型法,建立如下的数学表达式,对合理投资率进行计算:
I=(1-C)k
I-投资率;C-消费率;k-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
由宏观经济学支出法我们可知:GDP=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由我国宏观经济实践可知:这两项虽然对国内生产总值由一定影响,但相应所占比率都很低,因此为了简化数学模型我们在考虑适量投资规模即对最优投资率的计算中忽略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对投资率的影响,从而引入系数k。
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的储蓄与投资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部门在储蓄与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地位则逐渐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依靠金融机制。资本形成是储蓄形成和储蓄向投资转化两个环节相结合的结果,它要求意愿和潜在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差别较大的。
我国储蓄投资机制正日益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新体制还没有最终建立起来,旧体制的内核还没有根本消除,因而我国储蓄—投资的流程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个是投资规模偏大,存在着虚假储蓄;一个是储蓄—投资主体流程失衡,存在着储蓄过剩和投资基金不足并存的现象。
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要受到储蓄总量的制约,投资规模是否适度要取决于储蓄总量,如果投资规模超过了储蓄总量,那么这就意味着投资规模偏大,引起国内物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这时系数k>1。也就是说,相对于合理的投资规模,0<k<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