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5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1/2

作者

□文/李召辉

浏览次数

1939 次

提高会计透明度
  提要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公司透明度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效率的标志,我国同样面临着提高公司透明度、特别是会计透明度问题。本文提出了会计透明度的概念,指出了会计透明度所包含的三个梯次内容,着重分析应当如何提高会计透明度,给出了一个综合策略。
  一、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
  1996年4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对“高质量”的准则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这之后,SEC及其主席Arthur Levitt多次公开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信息披露归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认为,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并将透明度定义为“使得公司状况、决策和行动可获知、可理解和可监督的一种技术程序”。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年9月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而且他们还认为披露本身并不当然地导致透明度,为实现透明度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而且这些披露应建立在完美的计量原则之上。简单地说,透明度是指能眼望见底,没有遮盖和掩饰,实事求是。
  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监管体系。(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而不管它是公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3)对外报告和披露高频率的准确信息。显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侧重于会计信息产品本身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强调的是使会计信息符合质量标准应采取的方式,而会计透明度作为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是这两者的兼顾、两者的统一。如果以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结构的会计准则为媒介,那么要实现会计透明度,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更要关注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质量。换言之,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实现包含三个梯次: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允当的准则制定程序,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惩罚机制对准则的执行加以严格的监管,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作用都将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会计透明度就必须做到这三个梯次的循环控制,而不能有任何的偏废。
  二、提高会计透明度的策略
  就第一梯次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来说,其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准则制定程序和准则制定方法。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如何会直接影响准则制定程序是否允当,而准则制定程序的允当性又直接关系到在多大程度上能抵制会计寻租活动。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公共合约具有经济后果,人们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为他们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动力。为防止会计信息市场失灵,会计管制因而存在,这就为他们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现实空间。会计寻租活动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它的影响表现在:准则制定机构的组成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准则制定程序的允当程序形式化,准则制定者难以保持一贯中立性等。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学习、消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准则制定机制背后所隐藏的原理与规律,提炼形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和实务指南。准则制定部门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努力提高市场化和证券化程度,为提高准则制定质量奠定物质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准则制定,建设成员具有典型代表性、理论具有先进性、方法具备科学性、颁布实施具有权威性的准则制定机构,借鉴国外成功的准则制定程序,形成并优化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根据认识论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知识结构、认识偏好与判断能力等因素,进一步改进现有准则的措辞与编写体例;根据不同类型报告主体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加强准则及规范供给,以此创建、完善科学的准则体系。
  就第二梯次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来说,对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具有制约作用的是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技术手段。当今财务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主要提供历史信息,缺乏未来信息,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应计会计中产生了大量的递延、预计、待摊费用,在许多情况下,涉及这些问题的判断是武断的,缺乏概念基础的;会计计量也存在许多缺陷,金融创新使当今财务会计面临全面的挑战等。只要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存在,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就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进行较优的控制。当今在财务会计的局限性也使得即使严格遵循了会计准则,也难以输出高透明的会计信息,盈利操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应用了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造成了所谓的合法的会计失真,使财务报表的编制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游戏”。要缩小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就必须不断地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减少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冲突,做到内在一致和首尾一贯。当前应集中理论界、政府部门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智慧,加快国内与国际会计理论界的探讨与沟通,制定并发布适合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与会计基础及未来发展导向的财务会计框架。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升会计实务水平。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努力推进会计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科学化、系列化、多层次化,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多层次的会计适用人才。合理推行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促进报告主体采用更加有效的会计工作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实务质量,从而尽可能缓解会计信息生产、披露的成本收益比约束。
  就第三梯次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来说,其主要决定因素是事前的制度安排和事后的惩罚机制。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事前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监督。还有政府有关部门、证券市场监管参与方、媒体等有效的监督。国内公司治理结构还面临很多问题,许多股份公司缺乏健全的内设专门机构,或者是机构虽健全,作用却普遍缺失,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成了一个空架子。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尤其要重视强有力的过程监督而不是事后监督。为此,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从六个方面做出了公司治理的规范: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强化董事的诚信和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加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要优化董事提名机制、董事会形成机制,以及董事责任追究与负责机制,使董事会真正成为公司治理链中的一个独立履行权利、承担责任的机构。从人员配置上割断董事与经理层的脐带,保证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审计监督要发挥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和指导,对审计收费、经营业务种类等事项做出科学规定。事后的惩罚机制是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最后手段,它是一种威慑力量。遏制管理当局和审计师频频出轨、翻车的势头,最为迫切的就是提高违规成本。如果惩罚机制软弱,会计造假者的预期收益就会大于预期成本,他们就有“造假博弈”的冲动,我国的会计造假案频频“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对会计造假行为没有惩罚性的民事赔偿责任,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会计造假行为跃跃欲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7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