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资本经营是一个有待探讨的新课题,也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都表现为资本,企业经营实质上是资本经营。企业由生产经营、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新飞跃和新发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更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核心和发展方向。
一、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问题的提出
从近些年实际运行看,很多国有企业资产效率下降,亏损增大;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也存在问题。
(一)从实际运行看国有企业暴露的问题。1981年亏损4.2亿元,1992年亏损8.2亿元,1998年达到了69亿元。改革开放18年间,只有5年国有企业亏损额呈下降的,其余年份都是增加的,尤其是1990年之后的两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额比上年翻倍。
(二)从理论上分析国有企业的问题
1、体制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的企业,而只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长期政企不分,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直未建立起来。
2、结构性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再适应,如地方政府的经济权力很大,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国有大部分行业已由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
3、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金有限,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
4、技术创新步履艰难。目前,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20—30年,如何赶上,需要资金和技术力量。我国国有企业从资金上已是捉襟见肘,技术力量上流失严重或所存无几,技术手段十分落后,目前低水平运作已疲于应付,更无力介入国际新开发领域。因此,我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而谁失去在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一席之地,谁就很有可能在下个世纪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和资格。
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科学的选择是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搞资本经营,盘活存量资产,明确投资主体,改变运行机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二、资本经营的内涵
从资本经营的概念、主体及其宏观环境分析等方面,对资本经营进行介绍。
(一)概念。何谓“资本经营”?一种观点是资本经营是按照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来经营并优化配置企业全部资本和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经营是指高层次的、价值层面的经营活动,它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资本的运作,包括资本的筹集、管理、运营诸环节。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资本运营,应当以企业现有资本及可控制资本为基础,以获得资本保值增值和提高其市场经济价值为目的,以资本的价值形态管理和交易为特征的一种高级的企业经营方式。
资本经营的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本的内部积累;二是资本的横向集中;三是资本的社会化控制。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经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其内涵颇为丰富,生产经营(商品经营或产品经营)自然包括在其中。但从其在我国产生及使用的背景来看,资本经营则又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提出并加以利用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经营是狭义的概念,其主要是指可以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和效率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主体
1、资本与其所有者对应关系的模糊。资本使用机制不健全,无主资产大量增加,资本市场信用制度的破坏,表明了资本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扭曲,从而使企业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问题的根本就是不能清晰地找着真正的投资主体,即资本与资本所有者的一一对应关系。目前,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投资主体高度分散化,高度社会化,资本与其主体的对应关系的明确尤为重要。
2、资本经营主体。资本经营主体的确定应以资本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同时考虑资本的委托及代理问题。据此,我认为,资本经营的主体应当是拥有一定量资本或对资本有一定的控制力,并以资本的保值、增值、高收益为经营目标的社会经济单元。
3、资本经营的宏观环境分析。企业资本经营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这主要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这些有关因素抽象如下:
(1)体制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较好的发育程度为资本运营创造了体制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被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就提出了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成为必要和可能。
(2)市场环境。市场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企业资本运营创造了市场基础。市场体系是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各类市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某一种市场发育滞后就会影响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行效果。企业的资本经营有助于完善市场体系,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有效地开展资本经营。
(3)产权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已为资本经营创造了产权明晰化的基础。企业资本经营有赖于产权的买卖和转让,需要产权的商品化,产权作为商品用于市场交易,其实质是企业财产所有权或资本所有权的转让,这样一来,企业的财产关系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关系对所有权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所有权就是经济权利,不具有与行政权力严格的排他性。目前,国有企业财产的制度安排上,产权关系已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企业按照某些要求具有了运用和处置自己资产的权利,尽管所有者主体的人格化还不是根本到位。
三、资本经营的发展趋势
资本的天然属性是融合性,各类分散的资本不仅要走向集中,而且各种类型的资本只有走向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没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今天。
(一)西方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实例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经营通常是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结合又通常是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和各类金融资本操作者与企业家的结合。就银行家而言,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银行如果要避免作为债权人承担企业因破产倒闭而勾销一切债务的风险,就得十分审慎地对待每一个企业的贷款,就要切实地考虑他的偿还能力,就要严格他的有支付能力的担保人制度,就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就是说,为了减少企业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风险,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实际上都得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
(二)我国实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是必然趋势
1、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现代企业集团成长的催化剂。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企业集团是加快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内容。而现代企业集团的成长客观上要求与金融业融合发展。这是因为:(1)股份现代企业集团的构建和发展本身就是信用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2)现代企业集团的大跨度联结以及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也需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3)市场经济不仅是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而且是开放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形态的现代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客观上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外在信贷联系走向内在资本融合是现代企业集团成长的内在要求。
2、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客观经济的现实要求。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抑制通货膨胀和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网,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对处理好这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有着密切关系,现实的宏观经济形势也迫切需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契机。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资金商品化、融资市场化、信用证券化、主体经营商业化、宏观调控市场化和间接化、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市场金融体制是金融改革的主体内容。但这种市场取向的金融改革面临多重障碍制约:
(1)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化和虚置化同时并存;
(2)国有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
(3)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间的资金供给关系难以割断;
(4)数额庞大的银行不良债权难以化解;
(5)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分割储蓄—信贷市场格局很难改变。
由此可见,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已经高度“粘合”,银行改革和企业改革成为具有内在不可分割性的系统工程,改革成功取决于企业和银行能否整体协同、配套改革。
产业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外大的企业集团背后总是有一家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在支持,大多银行或金融机构亦大量投资于实体产业领域,今天企业之间的并购实际为金融、集团之间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持,企业很难实现预定的规模目标。同样,没有企业集团做基础,金融机构亦很难谋求进一步发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产业和金融两资本的融合将代表一种趋势,一种具有很长一段生命力的趋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