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求。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改善了传统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相关性的状况,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作业管理理念,有助于现代化企业业绩的改进。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20世纪30年代,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教授科勒·斯托布斯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基本宗旨是改善成本会计系统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方面的有用信息,至今已由单纯的成本计算法发展成为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其中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所谓作业,布林逊认为就是企业为提供一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现代化生产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是一系列作业组成的作业链,企业成本的计算与分析就是通过对整个作业链中耗费的实物资源、转移的价值以及它们与数量化、非财务形式的产品或劳务关系来进行的。
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在资源与产品之间引入“作业”层,并以之为中心对成本的发生进行追根溯源。作业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所选择的标准是“成本动因”:驱动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因素,它是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又表现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种形式,前者是引起某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数量的因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它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后者是引起某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数量的因素,它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的标准,反映了各种产品对作业中心成本的承担情况。从而作业成本信息的具体计算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分析企业经营特点,合理确认作业;第二、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明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第三、确定实物的总耗用量,将每一项作业视作一个成本中心,分析各个作业耗用的资源,明确资源的耗用形态,根据资源动因将发生的成本费用分配给各作业;第四、根据作业动因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改进
1、在生产阶段,作业成本管理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有助于企业生产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传统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系统其生产程序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经历投料、生产等过程到形成库存存货等待销售,呈现出一种由前向后推动式的被动形式。而作业成本管理要求适时制的生产系统:从客户定货确定产品交货数量为起点,分析确定各个生产工序的生产量,最后倒推出原材料投入量的由后向前拉动式主动型模式。这种程序顺序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每一道生产工序的产量都是由后续工序决定,大大减少各个环节上存货的滞留量与滞留时间,从而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业成本法摒弃了传统成本计算视成本为静态存量的做法,将成本视作动态的流出量,以资源的流动为线索,对生产中的各个作业环节做动态追踪,把更多的注意力从成本本身转移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分析各作业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把作业分为对产品价值形成做出贡献,影响顾客价值的“增值作业”和对最终产品价值形成没有贡献,增减变动不会影响顾客价值的“不增值作业”,有助于企业明晰应当尽量避免哪些作业的发生,应专注哪些作业提高效率和质量,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成本从而减少资源浪费,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增加企业价值。
2、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的计划、决策、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传统成本计算法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所有成本均以产量作为成本动因,企业的全部成本依据与产品的关系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前者直接进入产品成本,后者先按生产部门归集后,再按照各部门确定的单一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进入产品成本。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企业生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间接费用较少的情况下,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以其简单易行等优点,能够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则日趋增大。原来的成本计算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较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较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并且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消耗的差异,必然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进而影响管理决策。
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同产品的关系对成本重新分类,将归于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划分成与产品产量直接有关、与产品批次有关、与产品项目有关、与产品设施有关等不同类型,分别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将分属不同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计入产品中,实现了成本动因的多元化,拓宽成本计算的范围,提高了产品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之间的相关性,使成本分配更加符合实际,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有助于管理者合理制定企业产品、服务的价格,提高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并达到企业收入与成本的合理匹配,有助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另外,企业管理者通过作业成本信息分析企业将来对资源的需求和企业现在对资源的提供之间的差额,从而做出合理的预算,合理计划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做到未雨绸缪,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3、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企业市场营销,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支持客户满意战略的实施,降低营销成本,扩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顾客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必须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企业的盈利不仅仅取决于其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的获利能力,还取决于诸如研发、营销、配送、结算、售后服务费用等与顾客相关的成本和对顾客的获利能力分析。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展开分析,提供了将研发、营销、配送、结算、售后服务等费用分配给客户的方法。
从收入方面看,不同的顾客,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有差异,对产品的需求和销售条款、销售折扣、款项结算也各不相同;从成本方面看,针对不同顾客,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货物配送、售后服务也各有差异,作业成本法将这些差异集中反映在不同顾客的需求对各项作业消耗的程度不同上来,通过选择与各作业成本发生紧密相关的作业动因将费用分配给客户,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将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相应战略:时时的关注高收益低服务成本的客户,由于他们是企业的关键赢利群体,一旦流失会对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当遇到竞争者威胁时,管理者应通过提供价格折扣或其它特殊服务,以留住这些高获利性客户;对于高服务成本的客户,找出高成本的原因,或是改进内部作业,或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客户,鼓励客户同企业协作,与客户保持融洽的关系,以降低服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客户保持率,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作业成本信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更加注重客户的质量,提高企业的收入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客户群,提高企业信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