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提出的背景
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出现的有关公司绩效与高管人员报酬关系的研究很多,大多数主要是在国外,而且国外的研究比国内的也早很多。国外主要在80年代就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在90年代后期才出现,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1998年度报告披露了高级管理人员持股以及年度报酬的有关信息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总体来说,国外的文献对于两者的关系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显著正相关的,而国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主流结论是存在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且相关文献也提到了影响两者相关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依据常识以及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来看,两者的显著相关性是不用置疑的,它毕竟得到很多实证结论的验证,这就说明在我国存在着自身的原因,如体制、会计信息失真等方面的原因使两者的相关性减弱。
二、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魏刚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其同时也证明,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与公司绩效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我国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还很低。
李增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的绩效并不相关,而且其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国有股比重,地域因素,行业差距这四个因素均不对两者的相关性产生影响。文章的最后,作者运用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提出了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三位一体的报酬体系,并对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善敏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年度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并且分析了报酬与经营者绩效不显著的原因有:绩效指标体系的影响,考核主体的影响,报酬结构的影响,约束机制不完善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另外,他的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弱相关性,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虽然持股比例偏低,但持股对于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他还通过实证分析了资产规模,行业间差距,地区因素和股东持股因素对报酬和绩效相关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这四个因素均对两者的相关性有影响。这几类因素中,股权结构属于制度性因素,而且是人为造成的。
宋德舜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董事长是我国上市公司的最高决策者,而最高决策者的金钱激励和绩效没有显著关系,而政治激励却能显著改善绩效,他认为金钱激励包含年度薪酬和股权持有量,而总经理的金钱激励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政治激励因素在干扰金钱报酬对绩效的影响,属于体制性因素。
谢德仁指出,经验证据显示,会计基础业绩指标与经理人的现金报酬显著相关,比市场业绩指标更能解释经理人现金报酬及变动。但也有证据显示,经理人的现金报酬与公司股价业绩也显著正相关。而近5年来的经验研究则显示,在1990年代早期,股票期权报酬就开始取代基本工资而成为经理人报酬中最大的部分,仅从1992—1996年间的数据来看,经理人的报酬—业绩敏感度基本上是由股票期权和股票持有而驱动的。会计基础业绩指标与经理总报酬之间没有统计意义上或经济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市场业绩主导了经理人的报酬和约,股票价格成了经理人总报酬的唯一经济意义上显著的决定因素,经理人激励基本上来自于基于股票的报酬。这就说明,在证明报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的时候,指标的选择影响至关重要,而且总经理股票期权收入所占的比重也影响到了两者的相关性。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Mehran利用托宾Q植和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发现,CEO的股权利益,持股比例均与Q植和ROA值正相关,但现金收入与Q值,ROA值负相关。
Jensen和Murphy利用回归方式分析了美国大众持股的40家采掘公司连续10年的业绩和他们经营者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两者具有微弱的相关性。
Hall&Liebman在1998年利用美国上百家公众持股的最大商业公司最近15年数据,研究经营者报酬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绩效具有强相关的特征的结论。这与Jensen的结论不同的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后经营者所持股票期权的数量增加的结果,经营者报酬结构中股票比重的增大,经营者报酬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说明两者的相关性受到报酬结构本身的影响,尤其是股票期权比重的影响。
关于经理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Oswald和Jensen统计分析发现,有些研究表明,经理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有显著性正相关性,但同样有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Leslie Kren和Jeffery L·Kerr通过对268家大型公司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持股较大的董事会,其经理报酬和公司绩效之间有更强的联系,但还没找到证据表明在董事会中拥有较高比例的外部董事的公司其总经理报酬和公司绩效相关性较强,这说明公司绩效与经理人报酬是正相关的,但受到董事会持股的影响,这属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性因素。
Rajaram Veliyath和James W·Bishop指出,CEO报酬的组成与公司绩效存在相关性,并且他认为是管理者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把总经理的报酬和公司绩效联系在一起,即两者的相关性受到经理,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Abeyratna Gunasekaragea和Mechael Wilkinson通过对新西兰的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总经理现金报酬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但是当把CEO持有的股票价值加到现金报酬中去发现,无论短期,长期还是未来的公司绩效都与CEO的报酬密切相关,这说明国外CEO报酬中,现金收入部分已占很少比重,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而其持股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两者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但他同时也发现,公司规模和所有权集中度对两者的相关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Takao Kato和Cheryl long对中国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高层经理现金报酬形式与股东价值之间具有很大的灵敏度和弹性,其大小甚至比日本和美国还大。然而,同时他们也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权还正在弱化总经理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他们还发现了销售增长和高级经理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Rosen分别对美国、德国、芬兰和以色列等国的包括农牧业和采掘业共210家的第一产业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结论表明只有26家的第一产业企业的报酬与总经理绩效具有相对较强的敏感性,其它184家企业均表现为弱相关性。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企业业绩和总经理报酬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说明两者的相关性受行业差别的影响。
Mehran Kamid利用compustat工业档案中的153家制造企业作为样本,对经理人员的报酬结构(而不是报酬水平)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企业业绩与经理持有的股票期权的比例和经理其它形式的报酬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分别为2.263和0.521,可见经理股票期权在理论上有很大优势。
约斯考·罗斯和谢帕德对10833个美国企业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企业股票收益每增加10%,经理的报酬增加9.3%。这些检验结果与墨菲·高夫兰和斯米德的计量结果一致,说明了企业业绩和经理报酬存在正相关性。
Conyon在1994年对美国165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考察发现,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增强。Eriksson在2000年对美国94家不同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研究发现,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的确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而逐渐减弱。
三、简要述评
综上所述,在目前国内外的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中,其解决的就是通过实证或文献综述来揭示两者到底是否相关,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基于两者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是为了研究两者的相关性而研究的。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研究基于两者的相关性来构建合理的经营者报酬制度,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有关研究两者相关性的文献中,他们不仅研究的是两者的相关性,也有很多涉及到了影响两者相关性的因素。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质性的建议和应用措施来说明如何去改进两者的相关性。
再者,在上述的文献研究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他们都没有针对专门的行业分类进行研究,而是针对上市公司的整体数据进行研究,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结论的必然不统一,同时结论也不具有实际指导性。
另外,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在研究两者的关系时,他们研究的方法原理基本相同,即都是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他们在指标的选择上,也大致采用相同的指标,报酬的指标基本就是现金报酬和股票价格,绩效指标基本包括两类,即市场基础绩效指标和会计基础绩效指标,主要是股价和净资产收益率,但都没有运用到当前比较流行的基于战略考虑的EVA指标来衡量绩效状况。当然,考虑到该指标计算过程比较困难,可以根据我国公司以及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使之简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