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许多正效应,使我国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然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必须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为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而产生的各种支出,如利润、利息等,在合理的范围内,这种支出属于正常支出;另一类是为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负效应而付出的代价,这种负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消极作用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所说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付出的代价,主要就是指其负效应。从总体上看,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但是,决不可因此而忽视负效应。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且再次强调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长期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积极,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利用外商投资格局;合理,就是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来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合理适度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扬长避短,发挥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正效应,扼制负效应;有效,就是要提高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在对外开放初期,外商投资带有试探性,因而投资数额微不足道。如1979~1982年,全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920个,合同外资金额49.5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69亿美元。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增长加快。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96个,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1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人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9.0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4.57%,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0.1%。目前,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的人数约2300万人。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至2001年底,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上,已连续11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列第二位。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累计投资额排序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如坡、维尔京群岛、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外资企业已在中国解决了230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个数字占城镇劳动人口的10%以上。利用外资的形式从单一的对外借款发展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行境外债券和股票,适当推进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资的地区从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逐步扩大到沿江、沿边、沿交通干线及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行业从一般加工工业迅速扩大到农业、矿产开发与综合利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业零售、金融等服务行业等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应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得以保障:
一是资源配置效应。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贫困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因此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威胁着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是保证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首选的投资领域是资源开发。而且从整个发展过程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资源导向型投资占有较大比重。从1988年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17家工业跨国子公司的情况看,其中有10家属于资源开发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为国内某些短缺资源的需求提供国外资源,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是技术引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了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而言,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型企业,必须不断提技术水平和技术的适应性,以便能够在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和其他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取胜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压力;此外,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尤其是寻求技术型的对外投资企业,应通过购买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以及兼并和收购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等形式,将先进技术引入国内。这不仅有助于投资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中国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三是资本积累效应。对外直接投资拓宽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渠道,有助于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中国。一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了合资企业的投资形式。在海外投资企业中,中方所占的股权大多低于50%。所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使用的资金除了包括中国的外汇资金和设备以外,还包括在东道国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筹措的资金。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了中国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的外资与中国利用外资相比,区别仅在于资金使用的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资本回流。这种以享受中国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主要目的的资本流动,必然包含了其在国外筹措的资金。世界银行1993年的一份报告认为,资本回流占了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25%。因而,中国的资本外逃以及随后出现的资本回流客观上加大了中国国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投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为国内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让出了资源,从而使投资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升级。“十五”期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是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也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一是对外投资使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能力过剩、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如不能及时调整,既会使我国现有资产存量的收益下降,导致呆坏账的产生,使许多企业处境困难,又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应该看到,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有一部分技术和产品能够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是继续使这些资产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是对外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是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大量投资。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到国外寻求市场,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是对外投资能使世界名牌产品和全球著名企业形成和发展。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要想从利用别国的著名品牌发展我们的产业,转变为培养我国自身的世界著名品牌,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我们的世界级品牌产品,这关系到我国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何种姿态出现在新世纪的国际经济舞台上。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经济学家常常用“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之净额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显然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与刺激效应的比较。
一是对外投资对就业的刺激效应。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开放国家是举足轻重的,对外投资可以刺激出口以达到扩大就业的功效。此外,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比下降使从事制造业的人员减少,而批发等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这必然影响着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本劳动比,而服务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劳动比比制造业低,对外投资对两个行业的影响会导致总就业人数的增加。由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外投资对服务业就业的拉动会更为明显,不但在总量上,而且在综合素质上也会有所提高,对外投资必然要求按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注定使我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因而对我国的制造业就业机会负面影响会很小。
二是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的强弱与母国对外投资的动因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必然造成对本国制造业就业的替代效应,会减少蓝领就业职位。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带动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再加上我国本身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长期内不会改变,决定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会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我国很多企业在国外建厂就是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设在国外,将不适于长途运输的零部件生产放在国外,而劳动力消耗大、便于运输的产品选择在国内生产。所以对外投资对我国就业的替代效应很小。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出口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海外子公司各种投资收益的汇回,可以增加投资国的对外支付能力,有利于改善投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是包括资金在内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转移,它必然会带动投资国对东道国相关原材料、中间产品、资本货物的出口;同时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巩固原有市场和开辟新市场,增加投资国的出口业绩。这些均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改善国际收支。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形势下,我国的出口贸易遇到了挑战和困难。在国外开办生产性企业则可直接利用当地的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当地生产和销售,同时带动国内母公司的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出口或子公司的产品出口,既合法地避开某些国家对制成品进口的限制和高额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又维护和开辟了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出口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开办的生产性合营企业,一般由中方提供设备、物资、技术作为投资,从而扩大了成套设备和物资的出口,出口机器设备占总投资额一半左右;二是在国外合资开办制造和加工、装配生产企业,可以带动国产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半成品以及劳务的出口;三是某些合资企业,中方以技术入股,以带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和软件技术的出口;四是在海外投资办厂,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及时反馈信息到国内,以减少出口盲目性,及时输出国外市场适销产品;五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之际,在海外投资办企业,可以有效地抵制外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带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所设置的配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者利用所在国的出口配额,扩大中国的出口贸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