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前些年,我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实行各种降息政策,使我国一直处在降息周期中。然而,从2004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升息周期,使商业银行原来的风险损失因素将转变为风险收益因素,而原来的风险收益因素则逆转为风险损失因素,这样必定会引起商行收益的变动。商业银行必须找到适合升息周期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才能使自身收益不受损失。
一、升息背景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将受到市场资产供求以及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利率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将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的不确定性极其频繁变动必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增加或减少,从而对银行经营提出了巨大挑战。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局部过热,带动整体经济走热,物价上涨,加息措施不可避免。国际上,美国在经过一轮降息周期后,随着近期美联储连续几次宣布加息,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必然促进中国的利率调整。2004年10月29日央行调整了利率水平,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长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于短期,中国进入了升息周期。然而自1996年央行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商业银行已完全适应了降息环境。利率走势的反转,对商行来说,面临利率风险类型的变化,降息周期中风险损失因素将转变为升息周期中风险收益因素;而风险收益因素则逆转为风险损失因素,这样必定会引起商行收益的变动。
二、利率风险简述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四种: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其中,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引起商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的利率收益风险,它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利率基差风险是指商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完全均衡、数量差额为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仍然会出现商行利率收入下降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是指在利率变动过程中,存贷款的收益率曲线发生变化,原来的期限利差随之变化,在银行资产负债不变的条件下,必然增加或减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影响银行经营业绩;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利率收益风险。在升息周期中,四种风险对商行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风险因素对商行收益是有益的,而有的风险因素则能使商行的收益受到损失。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升息周期中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升息周期中对商行不利的利率风险因素
1、重新定价风险。前面所提到的重新定价风险实际上就是成熟期不匹配的问题。所谓成熟期指利率调整后,某项资产或负债获得重新定价的期限。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成熟期不匹配时,会因利率的变化导致收益变动。例如,当银行借入短期存款,贷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负债的成熟期小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先于资产而重新定价,即某一特定时间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经营存在“负缺口”状态,贷款的现金流在期限内固定,而付给存款的融资成本是变化的,若利率上升,这一成本在短期存款到期后增加。因而随着利率上浮,银行收益和潜在价值都将减少。反之,银行的价值将上升。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成熟期结构在经历连续8次降息后,已严重扭曲,演变为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状态,这使此时处于升息周期中的商行的收益下降。
2、选择权风险。在目前的升息周期中,潜在选择权风险也会使银行收益下降。当利率上升时,由于选择权的存在,存款客户可能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重新存款。例如,某银行有1年到期的存款1000万元和一年到期的贷款1000万元,存款利率8%,贷款利率10%,净利差是2%。3个月后利率上升到9%,存款客户提前提取1000万元存款,按8%的存款利率取息,然后再以9%的利率存款。第一季度银行的净利差是2%,后3个季度净利差只是1%,平均年净利息收入是1.25%,净利息收入下降75个基本点。可见,升息周期中,潜在选择权会使银行收益下降。
(二)升息周期中对商业银行有利的风险因素。利率风险因素除了重新定价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外,还有基差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在升息周期中,后两个风险对商行来说,总体方面是有益的。
1、基差风险因素。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八次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每次调整中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与贷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几乎都不相等,而且商行存贷款平均利差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是与利率总水平的降低相协调的,从而表明随着8次降息商行总体上承担了基差风险。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权已经大为放松,2004年期贷款利率浮动上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0.9。随着贷款利率浮动权扩大,存款利差就不仅仅由法定基准利率决定,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都成为决定存贷款利差的重要力量。这种情况下,通常,贷款利率表现为以存款利率为基础的风险升水。从长期看,风险升水会随着资金供求状况、银行竞争程度、市场上对风险认识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如果向反方向发生,即使银行的缺口头寸处于完全匹配的状况,利率的变动仍可能导致银行的利润水平发生显著的损失。在利率上升过程中,即使存贷款利率风险升水不变,贷款利率的升幅也将大于存款利率的升幅,从而使利差扩大。因此,升息周期中基本点的变动对商行相对有利。
2、收益率曲线风险因素。当长期利率超过短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会向上倾斜;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在升息周期中,可以预计,存贷款收益率曲线将渐趋陡峭。由于贷款利率水平远高于存款利率水平,因此在相同期限升水率的情况下,中长期贷款的利差水平将会扩大,这对目前商行中长期资产比例较大将是有利的。
(三)升息周期各利率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以上只是从静态上分析了升息周期中我国商行面临的四种利率风险因素:一方面,重新定价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将商业银行置身于升息周期的风险敞口中;另一方面,升息周期中基差风险因素和收益率风险因素在总体上对商行有利,这两个因素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在升息周期中可以获得风险收益。实际上,这四个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在利率调整过程中,成熟期不匹配的风险作用将首先发挥,利率调整后,由于存款的成熟期早于贷款成熟期,利息支出增加快于利息收入的增加,银行将发生净利息收入的急剧下降,之后,随着资产的成熟期渐次到来,净利息收入逐渐回升。伴随着基差风险因素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因素发挥作用,银行净利息收入最终会高于调整前的水平。
四、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对策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意外波动;二是商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的利率风险敞口。这可以用以下的利率风险函数来表示:利率风险=F(利率风险敞口,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敞口是商行资产和负债在种类、数量、期限等方面不匹配造成的。它是商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商行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对其加以调整以降低利率风险程度,甚至可以从市场利率波动中获利。市场利率的意外波动则是形成商行利率风险的外部因素,对于市场利率的变动,商行只能预测而无法控制。所以我们就要用利率缺口管理对利率风险敞口进行管理。所谓利率缺口管理就是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调整利率敏感性资金的配置结构。利率敏感性资金包括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SL),当RSA>RSL时,为正缺口;当RSA<RSL时,为负缺口;当RSA=RSL时,为零缺口。当银行资金配置为零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一般认为,对于同幅度的存贷款利率的上升或下降,银行均不会遭受利息损失,即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当正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获利,利率下降时受损;当负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利率下降时获利。所以在升息周期中就要求商业银行主动营造资金配置的正缺口,使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敏感性比率大于1,从而使更多的资产可以按照不断上升的市场利率重新定价,扩大净利息差。从理论上分析,当利率上升到顶点时,银行融资正缺口应最大。但由于利率峰值很难精确预测,而且市场利率一旦从顶峰往下时,降速很快,银行极有可能来不及反向操作。所以,当利率处于高峰区域时,银行就应反向操作,使其尽可能恢复零缺口状态。如图,其中上部分,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时间,曲线表示利率的变动;图的下部分,纵轴表示银行资金配置敏感性比率(SR=RSA/RSL),横轴表示时间,曲线表示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态。利率的最高点a和敏感性比率的最高点b并不在同一条竖线上,b点比a点来得要早,说明银行在利率处于高峰区域时就进行了反向操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