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水资源短缺将在较长时间内制约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解决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大课题,不可等闲视之。
一、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约占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1991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
河北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目前全省年实际用水量为220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70亿立方米,致使每年不得不超采5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来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我省可用水量约为30亿立方米,仍有20亿立方米的缺口。如果照目前状况发展下去,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缺水状况将更加严重。
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潜力在哪里
(一)节水的潜力很大。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存在着严重浪费,用水率不高。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却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河北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小,仅为有效灌溉面积的47%,大水漫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单方水粮食产量仅为1.2-1.5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0%,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水。河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21.9立方米,但仍然是美国的9倍,日本的7.5倍。这既是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潜力所在。
(二)“开源”的潜力也很大。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先进地区的经验,不同地区都有自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主要是雨洪水的收集利用及用以补充地下水;城市污水处理中中水的回用;沿海地区海水利用和海水、苦咸水淡化利用;矿区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等。随着用水政策的调整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潜在的水资源必然会变成现实的水资源。
三、努力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从实际出发,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管理和法规、制度体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管理和法规、制度体系。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改变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应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用户参与的管理体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应加快供水企业的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供水企业应明晰产权,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
建立、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和制度,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以《水法》为基础,进一步明晰和细化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法规和制度。应强化节水制度和标准,根据多年的用水水平、现有的技术水平确定水资源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指标,制定行业和产品的用水标准,明确地区、行业乃至各单位的用水指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措施,特别是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确保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引导组建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自律组织,如农民用水协会、行业用水协会等,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提高节水水平,降低水资源管理成本。
(二)调整结构,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在水资源消耗中,农业用水是大头,其次是工业,再次是城镇生活用水。就河北省情况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1%,工业用水占15%,城镇生活用水占4%。可见,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首先应抓好农业和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构筑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
各地区在确定农业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在缺水地区减少水稻、冬小麦等高耗水农作物的比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促进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
在工业经济方面,按照“调整改造存量,控制优化增量”的原则,改造高耗水项目,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效益低的项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工艺,把行业、产品和企业的用水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体系。通过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水价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适时适量调整水价,实行定额管理,基准水价和超额加价的累进水价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自觉调整用水量和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四)建立和完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体系。调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统一安排下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严重缺水的重要途径。
应下大力量抓好农业节水。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相应设备,制定鼓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优惠政策,引导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大力开发污水资源,研究和开发污水资源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快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设施建设,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污水再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的优点。合理开发利用雨洪水,不仅可以减少雨洪危害,而且可以增加水资源。利用废弃河道、洼地等修筑堤坝等拦蓄工程,在雨季拦蓄雨洪水,增加可用水资源和地下水补给量。在新建改建的城市基础设施中,实施雨污分流,收集雨水作为市政用水,减少自来水用量。
在沿海地区,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对海水、苦咸水淡化处理后利用;在矿区,将矿坑排水通过净水厂处理后用于生产、生活和环境用水等,都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