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7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2/1

作者

□文/杨雪梅 梁 权

浏览次数

2786 次

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
  加强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通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实物形态的管理。抓好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其目的就是在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会计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尤其是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方面,而对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在成本管理和实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
  一、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情不高。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会计界一直重视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这与我们的经济环境有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经济环境的转变,使我国传统的财务会计体制已不能满足信息需求主体由单一政府到多元主体转变的需要。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环境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要考虑我们的实际国情,又要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活动,给财务会计理论领域带来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使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会计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相对而言,对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兴趣不是很高。据《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表明,过去8年的学术性论文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约为465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举办的学术性会议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情况看,选择以管理会计为题的同样寥寥无几。这从侧面反映了专门对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的热情不高。
  (二)成本管理理论的教育与实践脱节。会计学专业教材体系中,一般都单独开设有成本会计学课程。从我国著名财经院校的会计学教材体系来看,多年来成本会计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改进,内容陈旧。大部分教材只侧重于成本方法的介绍,对成本分析和控制、成本管理的方法介绍较少,且不够深入。并且在教学中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因为缺乏经典的案例教程,学生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纯粹的理论方法,难以在观念上形成成本控制的理念、成本分析的技巧、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差。在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存在成本管理方法系统性差的问题。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研究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在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既是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又加大了成本。实际上,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用性,可以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二、成本管理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成本管理实践在对计划经济时期成本管理先进经验和不足扬弃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先进成本管理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诸如较早些时候的邯钢的“企业模拟市场,成本一票否决”的先进管理模式,后来的海尔的“市场链”管理经验、长虹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战略模式等等,代表着我国成本管理实践方面已经取很大的进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国家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我们国家成本管理的水平从整体上说,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成本管理使用的方法相对落后,而且应用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观念陈旧。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改变成本管理水平。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如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及相关领域(如成本管理的组织)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与降低成本,没有将成本管理的目的与“顾客满意”结合起来,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较少使用技术、企划、价值工程的方法。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不能满足成本管理和企业决策的需要。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我国70%的企业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绝大多数的企业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43.18%)或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47.08%)来分配制造费用。最广泛采用的成本动因是总额、直接人工小时和直接材料成本。业绩评价采用的最主要的财务指标是目标利润(72.6%)。标准成本核算虽然在63.4%的企业得到应用,但是只有18%的企业每年至少修改一次标准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画法等都未得到推广。
  (三)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认识偏差: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从而造成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结合较差。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等)不能有效使用,因此材料的利用率低、设备效用差、技术及产品储备不足、价值转移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无用环节及资源浪费多等必然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四)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混乱。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粉饰业绩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是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理论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实务方面也存在问题。而且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与成本管理本身有关,而且也与企业的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甚至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系。
  三、我国成本管理的对策分析
  解决我国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个开放的市场将会形成,来自世界的顶级企业将会成为我们竞争的对手,与我们抢夺国内的市场。这些企业具有高精尖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高水平的管理经验。由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参与,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树立新的成本观念。我们应该将“生产导向观”转变为“市场导向观”,将“现时、现地观”转变为“源流管理观”,将“战术管理观”转变为“战略管理观”。这些观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人们的一种管理意识需要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磨合过程,成本管理理论家和企业生产、管理人员都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的专家应该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咨询公司,将成本管理的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直接结合起来,让新的理论与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带给企业更为直接的效益。只有在这种供需双方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成本管理理论才能变成真实的社会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才会有针对性的推介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企业界人士,企业界人士在得到先进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给企业带来的巨额效益后就会将这些观念强化并发展。也就是说,成本管理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一种使理论供给与需求双方都收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下逐渐形成,尽管需要时间,但这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二)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应该与企业成本管理的案例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我国从事成本管理专门研究的人员主要是高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经验,而且过去一直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的设计或咨询,即使做一些调研,多为完成行政机构的科研课题,课题经费大多不是企业支付,调研不是企业自身需求的,所以调研很难得到企业很好的配合。因此成本管理的理论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有效的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如果能够让成功企业的管理专家到大学的讲堂上传授管理经验,让高校的理论专家到企业中锻炼;或者形成一支具有成本管理实践经验和成本管理专业理论的管理咨询人员(实行相应的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样,可以在大学里培养更高级的成本管理人才,他们有理论滋养,鲜活的案例的启迪,会形成成本管理的后续和储备人才;同时成本管理专业咨询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成本理论更为有效的与管理案例的实践结合起来。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成本管理实践应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为多目标决策服务的不同成本,如为满足对外报送会计报告的存货计价的制造成本,为满足战略决策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为满足顾客盈利性分析的顾客成本等,同时该系统应该同业绩计量结合,使成本的控制效益与成本控制主体的努力相关。一个完善的成本系统不应该歪曲成本信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对制造费用分配采用单一的分配率,歪曲了成本信息,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在建立完善系统的时候应考虑借鉴国外作业成本计算法。因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在制造业,而且在商业、非盈利机构及政府部门都得到推广,并不乏成功的事例。
  (四)应该以技术人员作为成本管理的主力军。过去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以财务人员为主,其实,成本的形成主要是在设计阶段,70%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就“筑入”产品,按照“源流管理”的思想,只有在这一阶段把成本降到市场需求者可以接受的水平,或者说比竞争者更具有优势的成本水平,才是从源流控制住了成本。而这一阶段的目标成本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设计人员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成的。所以应该以技术人员为主。如果在设计阶段目标就不能达成,宁可不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投产后的成本控制不重要,如果目标成本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或节约成本,同样图纸的目标成本会落空。这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参与就可以将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的管理结合起来。
  总之,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借鉴西方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咨询机构市场化运作推动下,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以价值链分析和成本企画为手段,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是我国成本管理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6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