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十分落后,“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按照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统计,2003年我国乡村人口数为9.38亿,城镇人口3.54亿,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60%。如何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然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城市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模仿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日益显现,农民工缺乏知识和劳动技能不可能支付在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他们大多成为城市中的过客,另一方面政府的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补贴也无力使数量众多的农民致富,同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经济转型中面临新的困境,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基层政权引导农民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一、理性看待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在城市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他们有房子可住,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她可以赡养父母,可以抚育子女,可以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这个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劳动者至少可以在城市完成家庭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这个住在城市的家庭也同时可以享受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的好处。一般来说,一个农民工的收入不能维持其家庭在城市的简单再生产,他们父母仍生活在乡下,他们子女只能在乡村长大,在乡下接受教育和医疗。农民工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简单再生产,却可以补贴农村家庭的家用,等到他们年老时只能回到农村,因为那时他们的收入更少,在城市不能买下一间住房,毕竟在城市的生活费用远大于农村,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成为城市中的过客。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依据常住人口来登记的,这种登记办法由于将进城镇务工经商农村人口计入城镇人口,而使城镇化水平大为提高。据推算2003年有1.69亿户口在农村的人口被统计为城市人口,我国城市化水平被高估了。
城市化的过快发展必然会步入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后尘,在城市出现大量贫民区或城中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无组织的,缺乏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农民工一方面感受到了城市里现代化文明,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低下,劳动条件差,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被边缘化。供给严重过剩带来的是他们越来越不利的竞争地位,农民工的工资近十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收入最低却要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2004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和粮价的上涨,所以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稍有改善有些便又回到农村,于是一些省份便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由于近年来高耗能、高耗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住”、“行”“用”的迅猛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电荒”、“煤荒”和“油荒”,能源的迅猛消耗制约了城市发展并且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快速城市化将使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大大增加。
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经济转型时期遇到众多困境
经济转型涉及三个方面: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农民被迫参与市场竞争,农民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竞争。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坚持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农户个体具有一定的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权,使“四权”高度统一的所有制转化为“四权”分离的产权关系,弱化了所有权的制约,农民的集体意识弱化,传统意义的集体所有制事实上已不存在,“共同劳动、按劳分配”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使农民回归到小农经济生产,小农经济虽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村地区距离市场较远,并且分散,村庄相对封闭,农民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对未来变化情况很难进行科学的预测。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农民生产经营决策更加谨慎,一家一户分散决策,盲目模仿,生产结构趋同,农产品的供给量总是滞后与市场价格的变化,往往增产不增收。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方式落后,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回农业生产资料,导致农民利益的流失。
《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民承包的土地和所建住房作为最重要的资产却无法从银行那里取得抵押贷款,同时,银行要了解交通不便且居住分散的农民的信息需要付出巨大的信息成本,所以,分散的农户几乎无法获得正式金融的支持,遇到意外情况只能靠亲戚朋友或去借高利贷。
三、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第一个飞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虽是多元的,但主要是两条:一是发展乡镇企业;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资本边际报酬率高于城市工业部门。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稀缺资源——资本存在着扭曲配置,在城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资本的边际报酬率远低于农村非农产业。如果资本价格没有扭曲,并且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的话,资本的流动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后会在各部门间形成趋于均等的边际报酬率。否则,在那些易于获得资本,并且使用成本较低的部门,资本边际报酬就相对低,而那些获得资本有困难,并且使用成本较高的部门,资本边际报酬就相对高。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远远高于城市工业,而且超出的幅度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1990年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是城市工业的2.1倍,1995年提高到3.7倍,2001年提高到5.2倍。这一期间农村非农产业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增长速度是城市工业的4.3倍。2002年我国有1.3亿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就业,它所创造的GDP占整个国家GDP的31.6%。但是,2002年底,整个乡镇企业所占用的全社会的贷款余额也只有5.19%,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用全社会5.19%的贷款创造了全社会31.6%的财富。城市工业受到资本供给的优惠,从而代表存在价格被低估倾向的部门,农村非农产业因企业规模小和民营性质,从银行贷款则因金融机构严格的贷款条件而往往被拒之门外,因而资金需求只能从其它渠道获得,成本较高,接近于真实市场价格。
农村集体覆盖面广,与农户联系紧密,容易了解一家一户的具体需求,能够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形成一个对外竞争、对内援助弱者的有效组织,农民将找到归属感而不是被边缘化;集体信用水平大于单个农户,可以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项目投资者与集体谈判将大大节约谈判成本。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公共产品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或者排除他人使用的成本太高,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能大力改善农村经营环境,开展各种中介服务,投资兴建学校、福利院、文化大院等许多公益、公共事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集体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单靠市场经济和非公经济是无法实现这一前提,因为市场经济也有失效之处,它解决不了两极分化的问题,而私营经济本身就造就了剥削和两极分化。集体经济作为一种公有制经济,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按份共有和共同所有,它消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