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推动下,出现了资源向重化工业集中配置的趋势。2004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9.5%,重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然而,各国经济阶段演进的历史和我国工业重型化过程中伴随出现的一些问题表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点。
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能耗高、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单纯的规模扩大和大量的资源耗费促进经济增长。有数据表明,较之建国初期,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某些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4年我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4%,而煤炭、钢材的消耗却约占世界消耗量的30%、27%。就国内而言,2004年我国煤炭、原油、天然气分别消费18.7亿吨、2.9亿吨和415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消费增长14.4%、16.8%和18.5%。中国工业重型化阶段刚刚开始,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时刻,GDP的增长有赖于能源、原材料的进一步消耗。虽然我国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但是对于现有粗放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而言远远不足。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2020年更减少至9种。尽管今年我国探明了更大储量的煤炭和油气资源,但石油需求的缺口进一步扩大,在未来和煤炭、铁矿石等一起成为短缺资源。能源的过度耗费使得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加剧,出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我国主要水系大部分已是4、5类水质,无法饮用,被酸雨侵蚀过的国土面积约为1/3,6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
其次,不利于解决中国日益彰显的就业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增就业人口数额不断增多,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但重化工业相对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比,对劳动力的安置能力要弱的多。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轻化加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重化工业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解决就业人口的能力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然而近年来浙江出现了城镇失业率较先前上升并居高不下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各省普遍实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有关。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指出,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是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任何希望摆脱经济落后状况的国家不可逾越的阶段。
今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签署,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渴望企业、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措施。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被堵死,重化工业的紧箍咒已上,企业一旦出现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最终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各省都希望在新一轮的重化工业浪潮中夺得一席之地。河北省一方面应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努力抓住机遇,加快本省重化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省制宜,积极地走新型重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一、深入推进河北省重化工业的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使之于河北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利用信息金属改造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提高其研发、设计、制造能力,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另外要促使重化工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管理经营成本。
二、根据本省资源优势,合理规划重工业的行业布局。政府体制是制约重化工业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化高潮当中,各省市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不考虑自身特点一哄而上,导致目前我国产业模式趋同,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地方经济。这为现在重化工业重复建设,模式趋同铺下伏笔。各省普遍发展粗放型的重化工业,对一些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会导致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费。长此以往,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三高”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将永远是空谈。因此河北省要尊重市场的选择,加大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实现重化工业的生产地和资源所在地的均衡,完善和理顺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减少对外省乃至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
三、利用环京津及本省的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培养自主品牌。河北省毗邻天津、北京,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要积极使重化工业企业资本与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相结合,创新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由品牌。
四、大力发展与重化工业相关的各种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重化工业是大势所趋,而且产业关联性强,因此河北省要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这样既可以促进重化工业体系的完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人口就业。
五、实施循环经济。河北省工业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大量的能源消耗。而煤、电、油的紧缺在未来会成为制约化工业形成增长雏形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开发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理能力,坚持快速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使重化工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不断向集约型转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