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2001年,对于棉花流通行业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棉花市场形势转化速度之快,棉花市场价格下降幅度之深,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力度之大,棉花经营企业处境之难,都是多年来少有的。从2001年初开始,国际棉花市场价格连续十多个月降跌不止,业内人士深感惶恐;一直到2001年11月底,国际、国内棉花市场形势才出现了新的转机,市场价格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出现了新的气象和生机。面对新的棉花流通局面,面对新的市场挑战,对一年来的棉花市场形势进行认真的回顾和科学的分析,进而制定出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策略,对于棉花经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国际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展望
自2000年12月13日国际棉花市场价格(Cotlook A指数)达到最高值65.95美分/磅以后,便急转直下,一路跌降不止,经过十个多月旷日持久的降价风潮以后,于2001年10月19日,降至本年度的最低点34.95美分/磅,下降幅度为47%,而后逐渐止跌回升,到12月28日,恢复到43.0美分/磅,回升幅度为23%。(近期详细行情见表)与棉花现货价格走势基本相似。进入2001年以来,纽约交易所棉花期货各品种的合约也是一路走低。到12月底,较2000年最高点67.70美分/磅下降下了58.3%,创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二十九年来的新低。
国际棉花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美、日经济持续低迷。美、日两国是世界上发达的经济强国,2000年,两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6%,完全可以这样说,两国经济善景气与否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自2000年10月份以后,美国经济连续13个月下滑,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滑时间最长的一次。尽管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降到了1.75%,降到了1961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目前美国经济仍不见明显好转,经济增长速度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与美国经济相比,日本经济更为糟糕,不但局面被动,而且还出现了负增长。受美、日经济的影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多数也出现了不景气。一时间,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投入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纷纷出台。在十分不利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虽然说是“一枝独秀”,但只是相比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不利局面。在此大背景下,棉花作为较重要的农产品,基础性工业原料,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应该说是大势所迫,在所难免。
2、全球棉花产大于需。在较理想棉花市场价位的引导下,2001年春季,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印度、乌兹别克等产棉大国,普遍扩大了棉花种植的面积,加上本年度北半球气候对棉花生长较为适宜,全球棉花生产迎来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丰产年份。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最新预测:2001/0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087.3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为1967.4万吨,全球当年度资源供大于求120.5万吨。在棉花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一年来,国际棉价一路走低,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3、世界政治局面不稳。在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刺激下,本年度7、8月份,美国经济曾一度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9.11事件发生以后,布什政府决定出兵阿富汗,由于战争一时难定结果,由此进一步增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面对政局不稳、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强的宏观大势,人们对包括棉花行业在内的世界经济的信心大大降低,棉花交易市场内,投机商纷纷撤资离场,这对持续低迷的棉花市场价格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国内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分析
2001年,国内棉花市场形势与国际市场相比,总体走势基本相似,国内棉花市场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并轨。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上半年棉价相对稳定,下半年棉价直线下跌,年终岁末棉价初显回升转暖。
2000年,国内棉纺工业全线飘红,绝大多数企业甩掉了亏损的帽子,以此为基础,受国内舆论和2000年棉花收购形势的影响,2001年年初,绝大多数棉花经营和消费企业认为,2001年高等级棉花将会供不应求,出现短缺。因此,在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上半年国内棉花价格并没有像国际市场那样持续下跌,而是在相对稳定基础上逐渐下降。以新疆329级陆地棉为例,1月份内地销售价格为12900元/吨,6月份为12000元/吨,下降幅度仅为7%。从下半年开始,由于上半年国内纺织品出口很不理想,纺织企业一再要求国家采取措施,降低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以增强国内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中国年内要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受此影响,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并轨的呼声日趋强烈。基于此,从6月份开始,国家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逐步增大了国储棉和出疆棉的上市量,在此打压下,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快速走低。到新棉上市前,329级陆地棉就降到10500元/吨左右,到11月底,已降到7400元/吨左右,与6月份价格相比,下降幅度为38.3%,与年初价格相比,则下降幅度为42.6%。最近,国内棉花市场形势出现好转,329级陆地棉销售价格基本在7900元左右,但从总体形势来看,仍处于较低的价位水平。国内棉花市场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国内棉花产量大幅增加。由于2000年棉区广大棉农的植棉收益比较理想,在比较效益的作用下,2001年,国内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异常高涨,据统计局统计,2001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为7200万亩,比2000年增加18.8%,这种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不仅面积增大,棉花生长期间“老天”也“积极配合”,除新疆北部以外,全国绝大部分棉区都是风调雨顺,特别是黄河流域棉区,一直到11月中旬才开始出现早霜,比正常年份推迟了20多天。在诸多“积极”因素的促进下,全国棉花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总产量达106.4亿斤,比2000年增产22.4%。有了丰富的棉花物质作基础,市场价格自然就要下降。
2、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持续低迷。自2000年12月份以来,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连续十多个月持续走低,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价格下跌幅度都在45%以上,这是国际棉花市场多年来少有的。在国际市场的“引导”下,国内棉花市场受国家政策的调控,不得不一路下调,以求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否则,不仅国内棉花生产将失去价格方面优势,纺织产品也会因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而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国内纺织产品出口受阻。我国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正常年份,纺织品出口额占国内产品总出口额的20%左右。作为纺织产品出口大国,一般情况下,国内棉花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1000元左右,纺织企业(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出口纺织产品的企业)是能够消化的,但前提条件是国际经济增长形势良好。恰恰相反,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非常糟糕,美、日两个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欧盟、东盟等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形势也一直不理想,因而导致国内纺织品出口出现了持续受阻的不利局面,无论是春季广交会,还是秋季广交会,纺织品出口订单都明显减少,贸易额大幅下降。纺织品对外贸易不畅,对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
4、国内棉花流通体制与市场接轨。为促使国内棉花流通体制与市场接轨,2001年,国家在棉花流通领域实施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棉花经营市场主体社会化。二是棉花经营资金非政策化。这两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棉花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棉花市场价格下调的深度。首先。棉花经营的市场主体社会化之后,凡是具备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资格的企业,在取得相应资格认证的前提下,都可以参与棉花经营。此举的积极作用固然值得肯定,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趋利性的组织,实现最大化地经营收益是其根本性的目的,在围绕产品搞好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农民的即期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些问题应由政府来考虑);在棉花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多数棉花经营企业都是最大限度地压低棉花市场价格,以求取得最大化的企业经营利润。其次,棉花经营资金非政策化以后,棉花经营企业的经营资金只能由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筹措,农发行不再像以往那样,较少考虑企业的资信和还贷状况,而“简单”地按国家政策向棉花经营企业提供贷款。长远看,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非常正确的,但在目前国内棉花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主体经济实力不足)、棉花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制定并实施这一政策应该说是欠妥的。因为目前国内棉花经营企业(包括纺织企业在内)所有筹集到的资金,远不能满足棉花收购和经营的需要,而收购和经营资金不能满足,势必会导致(有资金)企业在棉花收购过程中对棉农压级压价。新年度以来的棉花收购和经营形势,对此已给予了有力的说明。
三、后期棉花市场形势分析
1、棉花流通环节的储存量将会明显增大。目前形势分析,下一步棉花流通各环节的棉花储存量可能要明显增大,原因有以下六方面:一是近期国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自2001年11月下旬以来,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基本维持在42美分/磅的水平,持续在高价位运行,12月28日,Cotlook A指数为43.0美分/磅,按现行关税税率计算,折合人民币到价为8980元/吨,比国内市场价格高1000元/吨左右。二是国内部分棉花经营企业有持棉惜售的情绪。国内棉花经营企业11月份以前所收购的,价位相对偏高,成本价绝大多数都在8600元/吨以上,如果按近期的市场价销售肯定要亏损,绝大多数企业对低于8600元/吨(3级以上)的市场价格是不能(也不愿意)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持棉观望的局面。三是2002年元月1日我国大幅度下调关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于2002年元月1日一次性调低了进口关税,进口关税总体水平由原来的17%左右降到12%的水平。棉花和纺织品作为一大类商品,各品种关税也做了相应的下调(如棉花进口关税由原来的3%,下调至1%)。作为WTO成员国,我国下调关税的同时,我们的棉花和纺织品出口对象的关税肯定也要下调,否则就违背了世贸组织在贸易方面的有关原则。棉花和纺织品出口对象关税的下调,肯定会对我国棉花和纺织品的出口产生强劲的促进作用。四是近期棉花收购资金供应政策有所松动。2001年11月30日,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有关部门领导对本棉花年度的信贷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阐释,根据近期国内棉花收购新形势,对下一步的棉花资金供应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总体情况看,棉花收购资金供应政策有所放宽、有所松动。按照会议精神,绝大部分棉花经营企业,特别是供销社所属企业,将会贷到更多的棉花收购资金,这对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来说,无疑将会起到抬升的作用。五是国储棉入库组织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有关部门已明确,国家将组织一定数量的国储棉进行更新轮换,第一批虽然可能要考虑新疆,但对于国内统一的棉花市场来说,无论从哪个棉区组织,都会减少目前的棉花有效供应量,都会对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产生拉动作用。六是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为摆脱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不利局面,2001年下半年,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旨在刺激经济复苏的经济政策,如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降低利率等,特别是美国,已连续11次降低利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的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对2002年3月份以后的世界经济充满信心。基于上述六方面的原因,棉花流通和相关领域的企业,将会对本企业的棉花库存进行适当的上调,因为此举可使企业获得较理想的经营收益。
2、国际棉花市场进入了调整期。下一步的国际棉花市场价位,在没有重大政策和事件影响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在42美分/磅的水平上进行长时间整理调整。一方面,棉花市场价格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是2001年以来,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很不最理想,尽管近期诸多国家先后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要使世界经济明显好转,并实现快速增长,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且这还是一种基于“理想条件”的考虑。二是从总体上说,2001棉花年度世界棉花资源是供大于求,这些“过剩”的棉花资源,如果主要产棉国政府不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棉花市场价格进行干预,短时间内棉花市场价格很难会有大的变化。三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棉花和纺织品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无论是每年70多万吨(2002年为74万吨,以后逐年递增)的美棉要想方设法地出口到中国,还是中国要维护本国棉花和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都会促使棉花价格向下调整,因为棉花作为初级产品,一旦在价格方面失去竞争优势,则就意味着将要失去市场。另一方面,棉花市场价格下行又有较大的阻力:一是发达国家补贴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以美国为例,如果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维持在42美分/磅的水平上,每磅政府要补贴10美分左右,而如果要降到35美分的水平,则每磅政府要补贴17美左右,补贴占棉花市场价格48.6%,如此高的补贴,政府财政接受有一定难度。二是种植棉花的发展中国家不希望棉花过于廉价。种植棉花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型国家,农业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棉花市场价格过低,不仅对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对改善棉农的生活不利,而且还会对国家的政治局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以我国的棉花市场价格为例,42美分/磅的价格水平(按现行关税折合人民币8700元/吨左右),已比2000年下降了30%左右,如果再降,无疑会对国内的农业生产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基于上述,未来的棉花市场价格,很可能会在42美分/磅的水平上进行长时间的整理调整。是否有新的重大变化,要看2002年4月份的棉花种植情况。
3、国内国际棉花市场价格要实现接轨。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无庸置疑,入世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我国经济将会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包括纺织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将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下,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实现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并轨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最近,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有所上调,但总体水平每吨仍比国际市场价格低近千元,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两个价格将会基本一致,实现并轨,这就意味着国内棉花市场价格要向上调整。因为入世以后的国内市场,在有关的贸易壁垒相继消除或降低后,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统一市场下的棉花价格,存在较大差异的“双轨”是不大可能的。(文/曹跃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