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就是各地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是不发达国家向贫困人口实行的以数额小、期限短、分期偿还为特征的金融服务方式,是一种适合贫困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一种按信贷原则向贫困者提供生产资金的信贷方式,其发展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小额信用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并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进行试点工作。2001年1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在广大农村全面实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多年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
农业本身具有风险大、周期长等不利因素,而且利润回报率相对于其他产业也偏低,加之我国农民财富积累薄弱,一般农民没有能力提供或寻求担保,大额贷款一般难度很大,小额贷款显然对于贷款供、求双方都不失为一种风险较低、压力较小而又能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需要的好方法。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农信社都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农业贷款余额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小额信贷范围较广,不仅种植、养殖等生产类可以申请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等消费类也可申请贷款。
为控制信贷风险,国际银行界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信贷审查的“5C”原则,即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与环境(Con-dition)。抵押,指安全性,反映了借款人用净资产还款的可实现程度,而农户小额信贷却不以实物、资金来担保,而主要以农户的信誉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于担保、抵押的小额贷款。
不少学者认为,从小额信贷的实践来看,农民的信用状况总体是令人乐观的。即使在信用环境较差的地方,绝大部分农民仍是讲信用的,这些农民纯朴、厚道、正直,生怕长期背上债务,生怕还不了债务,信用基础还是比较牢固的。到2002年末,广东省高州市农信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期回收率高达94.5%,不良率仅为5.5%。从调查表明,在全社会出现信用危机,逃债、废债、赖债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堪称“一方净土”,贫困农民的信用意识还非常牢固,“父债子还”是许多人秉承的道德和信用理念;所以,凡是信用社的贷款真正放到农户、贷给农民,除极少数死亡绝户外,绝大多数无风险可言。研究表明:“乡村社会相对封闭”,反而存在信誉机制。第一,借款人有追求长远利益的动机,不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损害自己的名声;第二,信息对称是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受监督的基础,一个干坏事而不能为其他人所知道,他就更容易干坏事。而乡村里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一个人不守信用的消息很快就会被全村人知道。人类学家梅瑞认为,“闲言碎语”是乡村社会储存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能有效维持信誉机制;第三,人们会积极惩罚违约者,用“闲言碎语”和拒绝与其交往作为惩罚。
然而,在小额信贷业务中的信用问题也不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信誉低者和发展潜力小的农户,也许会在签约前隐瞒自己的信息,甚至有少部分人存在恶意骗贷的情况。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有些地方对信用村的建立做表面文章,对农民资信的评定,把关不严,敷衍了事,结果使评出的信用等级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信用村农户贷款到期偿还率较低,甚至出现有些农村信用社对借款逾期多年的农户也发给“贷款证”的情况。
陕西省杨凌区调查表明: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评级小组,但由于信用社管理人员有限,不可能进入农村挨家挨户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信用社和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评级小组中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由于只是负责协助评级工作,而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在评级过程中,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了提高本村的信用等级,获取更多的“贷款证”,其协助农户虚报、假报资产。调查发现,一头牛在评级过程中多次使用。因此,某村共有奶牛100多头,但信用社关于农户的经济档案却显示,该村共有奶牛500多头,可见资产多次评估现象严重。
而另一方面,有些确实由于不可抗力导致无力还款的农户面临信用评级制的无情惩罚。据人民日报消息,2005年4月15日,湖北省竹溪县县河信用社组织7名信贷员,深入小田坝、六合等村对“贷款证”进行年审。经过细致调查,他们取消了17户已经到期但没有还清贷款的农民的授信资格,另有4户农民也被降低信用等级。近3年来,竹溪县已取消了249户失信农民的授信资格;另有524户农民被降低信用等级。对此,信用社认为:“取消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都是为了强化农民的信用意识。”
但对大多数失信者而言,他们另有苦衷。“要不是市场出现了波动,我咋说也把贷款给还上了”。天宝乡永安村二组农民王玉友,2002年被评为二级信用等级后,贷款2000元用于发展黄姜,由于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的黄姜仅保了个本。前不久,镇信用社将他信用等级降为三级,同时调整了他的授信额度。对于这些情况,信用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弹性制度,应变不利为有利,扶持暂处困境仍有潜力的农户,使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州市农信社长期以来不良贷款占比高,为了帮助盘活旧贷,该市领导出面协调法院专门为农信社成立追债工作小组,为其配备了警车和警力。如果在信用评级制度实施以后,农户只是由于农业本身的风险或其他一些人力所不能扭转的原因而造成亏损、拖欠,就“引来”警车和警力,这样的方式不得不让农民朋友寒心。
农户的信用等级状况主要由经济档案反映。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建立并完善本区域内农户经济档案,根据农户个人信誉、生产经营能力和还款记录等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核实相应的信用贷款限额,并在限额内为农户办理小额信用贷额。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小额信贷试点地江西省婺源县农村信用社资信评定小组的工作人员,首先为属地农民建立《农户贷款档案》,并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分别是家庭财产(占50分)、信用度(占30分)、道德状况(占20分),根据评定分数的高低为农户确定优秀、较好、一般和普通四个信用等级,分别核定5000元、3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授信评估限额。农户信用等级是由村长、会计、信用社主任、信贷员、老书记、农户代表组成的资信评估小组评选出来的。资信评估小组先是进村入户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对农户家庭房农业省份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房产情况、信用度、个人品质、家庭劳动力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评定并公布信用等级结果,存入《农户贷款档案》。农户获取《贷款证》后,凭借信用社股金证、身份证和个人私章,就能在镇信用社小额农贷专柜直接拿到钱。
“我们没有财产可抵押,但我们用信用来担保。”、“个人信用就是我们的活期存折”……众多农民对随农村小额信贷而建立起来的农户信用体系有着朴实的表述。如今只凭一纸信用等级证就能获得贷款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农户越来越懂得讲诚信的重要,越来越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誉度。
不同地区具体信用等级对应的金额不完全相同。如广东省高州市将农户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级,“较差”的不发证、不授信,仍然实行逐笔核贷,“优秀”的最高授信额度为8000元,“较好”的为5000元,“一般”的为1000~3000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般采取动态的跟踪管理方式,农民的信用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民信用等级一年评一次,如果信用记录情况良好,信用等级可以上调,反之就要下调,甚至取消信用等级。
银行、信用社在评估信用等级的时候,关键要看农户有没有还款能力,就以往的借贷记录看,是不是有按时还款的良好习惯。所以,农户平时再守信用、左邻右舍评价再好,可是赚钱的本领很差,贷款总是不能如约偿还,也是没有较高信用等级的。谁能按时还贷,谁的信用等级就高,谁就有更多的贷款机会。所以培育良好信誉的关键还是用好贷款、按时还上这笔贷款,才能获得下一笔贷款,只有珍惜机会,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给贷款农户支个招,提个醒。钱贷得出去、收得回来,才能达到双赢。
从2000年到2005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到了1644亿元,约合200亿美元左右。据悉,到去年年底,全国已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已达到3万多家,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10个农业省份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比例已达到40%。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有1.98万亿元,约合3000多亿美元;中国约有2.2亿农户,农村信用社为1亿多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约占总农户数的50%;共向7100万农户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占总农户数的32%,占有贷款需求而且符合贷款要求总农户数的68%。以试点单位江西婺源县为例,在仅一年时间内就对所有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并发放了近6万户贷款证。其中4万户拿到了贷款,占持证农户的70%。研究表明,当小额信贷比较成熟,群众与信用社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起来,信用观念也建立起来后,有60%~70%的农民都会有小额信贷的需求。如果经若干年后户均贷款达到5000元左右。那么,一个成熟的中国小额信贷市场的极限就可能达到3500亿~5000亿元人民币。联合国把2005年定义为小额贷款年,我们完全可以借这个东风来促进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城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改革。农村中一旦形成讲诚信、重名声的社会风气,贷款变为追不回来的死账、呆账的情况会得到缓解,而政府要做的是帮助农户提高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利润,毕竟只有在盈余的情况下,农户才有实力谈信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