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审计理论基础的诠释
1、审计理论基础是什么。基础,即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建筑物等的根基。“审计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即审计所建立的理论基础,亦即审计之所以产生的理论母体。二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即审计理论所立足的根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审计理论的基础就是审计实践,这是没有必要进行研究的。而审计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包含于前一种理解中的,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前一种理解,审计之所以产生的理论母体是什么。
2、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实践的关系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审计理论基础,根据审计理论基础在理论性态上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其划分为“本原审计理论基础”与“延展审计理论基础”。本原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产生的诱导因素,并与延展审计理论基础共同筑成了审计存在的理论根基。本原审计理论基础与其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了审计实践的产生,人们对于审计实践的归纳与总结产生了审计理论,延展审计理论基础又为审计理论的不断丰富提供理论支撑,并部分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由此可见,本原审计理论基础在时间上产生于审计实践、审计理论之前;延展审计理论基础伴随着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的动态发展而存在,并不断扩充。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的理论支撑,包含着最原始、最核心的审计思想,而审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审计理论基础在审计实践中的思想体现,二者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关系,而非包含关系。
二、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
1、应该是理论或“准理论”,而且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这是因为我们已将审计理论基础定位为审计的“理论”母体,即审计所产生与存在的理论环境。“准理论”是指尚不能称之为“标准理论”的理性思维的结果,主要包括非系统化的科学思想、理论萌芽等。在此我们将不研究审计赖以产生的非理论因素,因此一切非理论的因素都不属于审计理论基础的范畴,都将被排除在审计理论基础之外。审计不可能起源于某一种孤立的理论,不可能仅仅是一种理论自身孕育的结果,应该是起源于多种(至少是两种)相互联系的理论,必然是多种理论共同孕育的新生儿。
2、应该体现审计最原始的本质。审计最原始的本质要解决的问题是:审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审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审计的产生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人们之所以会创立“审计”,一定具备非常鲜明的目的性。人们要通过审计解决怎样的问题正是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存在也应该能够完成这种职能,达到这种作用,以满足人们的特定目的。而审计理论基础是人们为达到这种特定目的而进行审计最初“创立”的思想源泉、理论支柱与理论导引。理性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因此人们对于审计的理性选择必然是得到某种理论指引的。这种理论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理性的指引作用,引导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导致了审计的产生。这种理论可以称之为审计产生的原始理论诱因,并进而成为审计存在的理论支柱。
3、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审计理论基础之所以能够支撑审计的存在,就在于其自身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本原审计理论基础不随审计的演变而失去支撑,也不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过时,本原审计理论基础成为贯穿审计史始终的精神命脉。但是审计理论基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时代性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大厦的整体构架也在扩大,而作为其所立足根基的审计理论基础也必然要作相应的扩大与调整,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支撑审计大厦的重心。审计理论基础扩大的结果表现在: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理论基础在内容上的补充与丰富;审计理论基础调整的结果表现在: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理论基础的中心发生一定的转移。但是审计理论基础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没有被抛弃的。
三、审计理论基础的选择与确定
1、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纵观中外审计史,不难发现:审计的萌芽、产生与初步发展都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谓审计一般指的就是政府审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政权使得财政制度、财政监督与控制成为可能,那么审计正是适应早期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的思想根源最早应追溯到这时的管理思想。财政监督就成为审计最古老的职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审计是作为早期管理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时的管理还不能称之为“理论”,或许只是一种“思想”,或是“理论萌芽”。笔者认为,早期的管理思想是可以作为本原审计理论基础的。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学作为较为成熟的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了,这就成为审计理论基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由于社会经济与审计自身的发展,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相继出现,管理学为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论等多方面的支持。管理学就构成了延展审计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学的早期理论。由于私有观念的存在,会计作为反映与记录社会财富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自身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监督职能。随着社会财富的进一步丰富,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的监督职能受到挑战。因此,审计作为一种监督与控制的手段被应用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审计”一词在我国汉语中的字面意义就是“审查会计”;而“audit”一词在英文中的含义就是“对会计进行听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审计的最初设计是建立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会计实践发展的思考及对于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审计是不会产生的。对于人类社会早期会计工作实践的总结,就构成了会计学的早期理论基础,也成为了审计理论基础的本原。随着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逐步丰富,有会计的地方就会有审计的存在,审计与会计息息相关,会计学理论成为延展审计理论基础的重要部分。会计理论为审计对象的选择、审计方法中的会计方法的应用等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3、委托代理理论。考察审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审计存在的一个基础在于受托经济责任,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是由委托代理关系所确定的。无论是最早的“官厅”审计,还是后来的独立审计或内部审计,都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审计在产生最初期,在中外审计史都是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的。国家的行政管理在实质上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以法律为社会契约而确立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国家政权中,表现为各级政府官员受国家政府委托,代为管理国家事务,向其负责、接受其监督、并获得报酬。随着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经济生活进一步复杂化,促使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的诞生确立了这种分离,委托代理理论被孵化,审计作为保证、监督、约束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如果将其作为当代“委托代理理论”的最早思想根源,也应该属于审计理论基础的本原部分;而不断发展与日益完善的委托代理理论不可避免地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延展部分,并对审计理论基础进行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补充。
4、数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统计理论等工具学科理论。在审计产生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审计主要是详细审查会计账簿,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数学的、会计的方法。而随着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详细审计发展到报表审计阶段,经济学的理论思想被应用的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中,抽样审计称为更经济的选择。抽样审计包括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统计方法在审计中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计抽样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应用到审计工作中的”。因此可以说,数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统计理论等工具学科为审计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成为延展审计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计理论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是寻求审计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支撑的过程。对于审计理论基础的探寻有利于加深对于审计本质的理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审计的本质。其次,对于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审计理论基础的动态性、时代性,对于审计理论的后续研究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再则,清楚地认识到审计与各学科的紧密关系,对于审计的学习与研究,更好地理解审计的思想精髓大有裨益。最后,在独立审计与内部审计产生之后,也要求“契约”的存在以保证审计的有效实施。对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权力或契约对于审计实施的作用,这昭示我们在审计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权力的相互制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