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正是由于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从凯恩斯正式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建立了IS-LM模型,将利率作为联系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枢纽以来,利率便成了许多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市场化工具。利率的传导途经也成了各个经济流派的争论焦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就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出发,建立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来揭示这一问题,形成不同流派的利率传播途径理论,以揭示货币政策的调控措施怎样通过利率这个特定的中间变量传导,以引起社会总支出变化,从而实现政府的调控意图。
从传导机制的角度看,宏观金融调控是否有效率,宏观当局是否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促使最终支出和名义收入等最终目标逐步达到均衡目标,取决于利率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利率传导过程中,具有两个联系环节,其中处于中间联系环节的变量利率就是中间变量,在这个传导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联系着调控目标与最终目标,如果第一个环节受种种原因的干扰中断,即使中间变量能够影响最终目标,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就不能依靠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方式的宏观金融调控来实现。如果第二个环节出现中断,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方式的宏观金融调控对于影响最终目标和经济运行来说就是没有意义,更不用说调控的效率了。随着中国加入WTO,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利率作为典型市场工具的应用也将会更加频繁,但中国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利率传播途径存在着许多障碍。
一、利率传导渠道运行及其阻梗因素
(一)利率传导渠道的运行机制。利率作为联系货币与产出之间的桥梁在宏观金融调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理论流派看,凯恩斯主义是十分强调利率的作用的。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IS-LM模型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总结,这一模型一直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在这一模型中,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来传导的。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宏观金融调控传导的基本过程是:(1)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存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2)在既定的边际投资倾向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3)除投资外,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界还认为利率对消费支出、特别是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支出也有明显的影响。显然,在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影响到利率水平,借贷成本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厂商的投资活动和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而影响到总需求和总收入。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即对于支出起重要作用的是真实利率。这就给宏观金融调控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即使名义利率在通过紧缩的时期达到零的水平,宏观金融调控依然是有效率的。如果名义利率为0,宏观当局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提高预期价格水平和预期通胀水平,相应可以降低真实利率,进而影响到投资支出的增长和总产量的增加。
(二)利率传导渠道的阻碍因素
1、利率传导渠道在经济萧条时期是低效率的。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思路看,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名义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之间的作用链条和传导途径,可能会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而中断:(1)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低下。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是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相比较而决定的,只有当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时,企业的投资活动才会进行。但是,在经济运行十分萧条的背景下,企业部门对于未来的收益预期十分悲观,即使利率的降低也不能促使其投资,导致投资的利率弹性低下。(2)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宏观当局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推动利率水平的下降,但是利率水平的下降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货币需求就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此时,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达到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都会被人们的投机型货币需求所吞噬。于是,货币当局此时无法用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货币政策失效。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凯恩斯主义一般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宏观当局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率是低下的。
2、利率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干扰了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的实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利率传导的渠道是不可靠的。这主要表现在:(1)货币政策对利率的最初冲击效应和最终效应可能不一致。除了流动性效应外,还有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及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名义货币量增加最初可能会由于流动性效应而导致利率下降,但由名义货币量增加导致的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以及预期通货膨胀效应会导致利率上升。两股势力互相牵扯导致利率的水平难以预料。(2)利率传导过程的推进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阻碍。这主要包括:经济主体的预期以及由此造成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异;市场上存在的闲置资源的状况;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状况;借款者、储蓄者、贷款者是否均具有较高的利率弹性等。(3)利率传导过程中利率信号的缺陷。这主要包括:利率信息的不充分性、利率政策对利率结构的不同影响、宏观当局难以区分引致利率波动的不同原因。具体来看,利率信息不充分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率传导渠道中的利率实际上只是范围狭窄的金融资产的利率,而宏观金融调控必须注意到随着金融创新而涌现出来的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及其收益率的变动,否则宏观金融调控所选择的利率水平就是没有代表性的,不能根据这些没有足够代表性的利率水平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3、利率管制是制约我国利率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在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中,利率形成非市场化(或者说利率管制)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阻梗利率政策发挥作用、利率传导方式顺畅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阻梗了利率政策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利率形成的非市场化干扰了利率运行中的内在平衡机制,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尚在发育中的准“市场利率”的导向性下降。
4、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利率传导渠道的高效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利率传导的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利率形成更为市场化,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质量,使得利率水平更为接近均衡水平;(2)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贷款决策更加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受到市场化利率波动的阻梗,而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贷款决策主要是依赖各种低效率的、扭曲市场机制的非价格渠道实现的;(3)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短期利率的变化能够更快地影响到长期利率,而宏观当局进行宏观金融调控时主要是影响短期利率;
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1、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必须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和国企改革步伐。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中介作用,商业银行这一中介地位决定它们必须满足自负盈亏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加快进行国企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把国企推向市场,使利率成为其一个主要的决策变量,使企业的借贷行为合理化。
3、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利率放开后,实际利率可能会上升,从而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此,一个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尤为重要,历史经验证明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情况下推进改革大多取得成功,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情况下推进改革大多夭折,甚至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
4、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推进汇率改革。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利率制度的改革的同时要考虑进行外汇制度的改革。有必然加大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加大汇率浮动范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