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国在五四时期曾发起过一场文学革命,即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如今,我觉得学术界也应该搞这样一场“革命”了。不可否认,如今的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即剽窃,东抄一段西摘一段就拼凑起来一篇文章,读起来自然就磕磕绊绊,像是读文言文;且形式单一,就是“意义”、“建议”、“特点”、“原则”一一罗列,像极了古代的“八股文”。这种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只有“整洁”的外表。而且完全看不到作者的思路,看不出创新的地方。所以危害是很大的。不仅对读者无益,对自己也无益。这阻碍了自己的思维,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20世纪之初,中国的文学出现了一个断层,文言文遭到摒弃,一大批留学人士为我们带来了新鲜血液——西方文学。在当时,黄遵宪曾提出“文言合一”才能使各国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的文言文乖离致使科技文化落后,如果现今我国学术界不搞这样一次改革,不学习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封建时代的老路我看又是不可避免的了。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我们在这里也可以仿照这种形式列一列现在的论文存在的毛病。比如文长段短,左堆右砌。就像中国山区特有的梯田,远看好看,但产量却不高。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也就没什么味道。都是抄得人家的,怎么可能有味,即使抄来的是名家经典也是一样,因为一篇文章就像一首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个结构搭配合理,文字通顺,才会是一篇好文章,东拼西凑起来的怎能上下贯通?而国外或中国大师级的文章就像平原地区的农田茫茫一片,可观性差点,但产量丰盛。看看大师们的文章吧,不说别人,就说中国最熟悉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理论大典,还是一部文学作品,语言精美,还擅用比喻。谁说学术文章不能用比喻,文章越死板就越好吗?我觉得未必,恐怕是不知如何运用比喻更贴切一些。学术文章的修辞运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造诣,还需要有很深的学术功底,对你写的东西要有很深的理解才行;否则,对一个不很了解的东西,只顾着想它到底是什么,只顾着从脑中将其抠出来,哪有功夫思考用什么优美的词句表达呢?如果思绪滔滔不绝犹如黄河泛滥一样涌出来,文学灵感也就随之而来了。这时你也会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张五常将创作定义为有艺术性的思维表达。“艺术性”指的是分析与结构上的美,虽然我还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觉得艺术性还应该包括文字的精美。当然了,如果刻意追求文字的精美也许会损伤文章的准确性,可至少应该让人看懂吧。如今有些文章不是让人觉得好像在雕刻一件石头作品般艰涩,就是像观看一幅抽象派油画般犯晕。哪如张五常的文章文字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犹如与朋友聊天一样。还时不时来一句幽默的话,这样的文章虽然算不上精美,但至少“有味”。都说张五常很狂,从他在公众场合的讲话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但他的学术文章却一点不“狂”。
另外,就是貌似抽象,假装深奥。数千字的一大篇文章,结构清晰,却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四股”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似很深奥很抽象,但其实只是貌似“抽象”,具体分析一下是没有实际内容的。为什么没有实际内容,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来自于实际,而是来自于人家的书本。而大师级的人物是如何做的呢?弗洛伊德是个精神病医生,荣格一开始也是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治疗对象的分析中。靠调查也是可以的,如目前很火的经济学大师、管理学大师,他们的理论都是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单单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闭门造车,能造出来东西吗?多读几本书就能提出自己的理论吗?充其量只能编一部供学生们痛恨的教材罢了。还有就是追求文章的长度,长文章就是好文章吗?文字多“分量”就重吗?我觉得未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有一千多字,还不是像一枚重磅炸弹轰动了全球。现在有的期刊还强调文章不少于几千字,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有就是似乎还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参考文献越多,文章就越好发,而且是外文的越多就更好了。参考文献多就一定好吗?不一定,只能说人家的东西多,自己的东西少。如果以那个为评判标准,我看我们国家有很多人都可以摘得诺贝尔奖了。当然也并非说引用人家的东西就不好,但不能生搬硬套直接就拿过来,而是要潜移默化在自己的话中,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才能使文章前后连贯,词义顺畅。
这样的文章从形式上看又像挂灯笼。古代有一种灯笼:上边一个大灯笼,下边依次连着渐小的几个灯笼。我们的文章也是:开头一段用大“一”,下边一段用中“(一)”,再下一段用小“1”。这是指的分三层的情况,也是目前大多数文章的层次。比起毛泽东批评的“乱开中药铺”的情况好多了,但要与大师级的文章相比又差多了,文字还是显得单薄,思路还是不够连贯。类比一下,就比如金庸的小说和现代的网络小说:前者文字磅礴宏大蕴涵丰富,而后者一句话一段,形式清晰却没有价值,只能博人一笑。看看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书就会体会到这一点,读的过程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会带给你很多启发。那些“启发”我想也许是作者在释放他的思维的时候瞬间获得的灵感。那些灵感使作者兴奋也激动了后来的读者。张五常也说,学习人家的东西不仅要掌握人家的知识,还要搞清楚他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否则只学会了人家的知识,只会给你冠上剽窃的罪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说的“白话文”,并非指文章要流于口语化、简单化,而是说在内容上要来源于实践,有丰富的内涵,在形式上语意流畅的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强大的理论武器,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理论的指导。如果学术界不能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用流畅的“白话”将其表述出来,别说国家难以在世界强国之林中长久立足,单就学术上也难与诺贝尔有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