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平台,企业拥有了新的发展资源和腾飞机遇。同时这给许多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许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当然这表明大多数企业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即现在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信息化,而是如何尽快搞好信息化建设。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处理不当,企业就会丧失信息化带来的优势,甚至产生新的发展障碍,使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如何处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失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先进的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通过对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和管理进行整合,及时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管理层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服务,从而达到先进管理、迅速反应和正确决策的目的。
信息化从表面上看是指企业广泛的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支出。它出现的深层次背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生产力三大要素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掌握相应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劳动者会更加熟练快捷地进行生产,新信息技术装备的生产工具会比现在更有效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可以支配使用的劳动对象得到扩充。所以,加大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不应该理解成一种单纯的支出,而是一种着眼于长期收益的投资。因此,各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纷纷慷慨解囊购买信息设备和架设网络。而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进行的信息化实施调查结果都表明: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企业的原因并不是在于单独的硬件购买和网络架设,相反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使企业提高了获取、利用和开发信息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许多国内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鉴于信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资源,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出现和使用的原因并不是在于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信息。
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应当从硬件和软件这两方面来理解。从硬件方面看它是指企业广泛采用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软件方面看,企业已经整合了拥有的信息资源,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管理,进而达到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的集中控制,从而产生出更高的生产效率,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取得的成就
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2002年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地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了调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如下:
1、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企业已经为信息化建设做了组织机构、规划、投入预算、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准备。83.3%的企业设立了副总裁、副总经理级的信息主管,89.7%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94%的企业已经制定、正在制定或计划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77.4%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80%的企业制定了“十五”信息化建设投入预算。89.1%的企业设有专职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86.7%的企业根据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适时进行系统改造和升级。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得到改善。计算机拥有率和网络覆盖率及网络传输技术水平提高,为企业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工作协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计算机拥有率和入网率有很大的提高。每百人拥有计算机7台,管理人员达到了人均0.77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达到人均1台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已占总数的68.4%。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3、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首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其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570户中填报效益数据的279户企业截至2001年末信息化累计投入71亿元,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亿元,每投入1元产生1.64元的效益。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企业(77.9%)负责人对信息化效果感到满意。
4、企业信息化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570户企业2002年计划投入比2001年增长28.4%,2003年计划投入比2002年增长20%,年平均增长率24.2%。但从调查统计看,虽然企业信息化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但是从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看,只有0.75%,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在被调查企业中,即便是一些很著名的、效益好的企业,也反映他们能够用于系统开发建设、IT产品采购的费用常常捉襟见肘,并不宽裕。
5、下一步规划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ERP等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据统计,570户企业下一步规划建设项目合计为2183项,ERP、OA(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是企业下一步建设的重点。其中,336户企业将建ERP项目,占59%;243户企业将建OA占42.6%;242户企业将建企业内部网占42.5%;174户企业进行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建设占30.5%。
三、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几个关键问题
虽然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想取得圆满成功,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加以关注的。
1、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信息技术在飞快发展,企业信息化是多类系统的集成,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阶段能完成的。从管理的角度,它如同企业经营的产品,需要不断的维护,才可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它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全面规划,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
2、企业巨额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密切配合企业管理重组。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落后,职能部门众多且各自为政,缺乏相互交流和整体的综合协调能力,企业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淡薄,根据现代企业管理“企业过程化、组织扁平化、功能系统化”的要求,进行管理重组,十分迫切。同时要着力进行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建设,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思想观念,注重员工创新意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3、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树立“人才是根本”的信息化人才观。目前,人才短缺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精通情报信息的人可以使工作效益成倍提高,因此把信息人才的培养当作一种新的教育投资,已成为各公司的主要课题。信息人才应具有特殊的知识智能结构,包括熟悉专业,能较深入地研究科研、生产或企业管理所涉及的领域;知识面广,具有社会视野和市场感知能力,对国际国内形势有较强的观察力;掌握信息分析方法,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竞争对手的意图、实力等因素作出准确判断,成为企业伸向社会的触角。
4、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实事求是,超前规划,逐一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实体未来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可以适度超前,同时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应当好高骛远,企图一步到位。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应用出发,本着够用、好用的原则,从小投资开始,从一个一个子系统开始,根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选择企业所需的管理系统。例如,如果企业现在首要问题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及发布产品信息,可以先开通Internet;如果是客户服务问题可先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这样企业既很快地提高管理水平,又可把有限的资金分步投入到急需的项目中去,确保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
5、信息化建设投资比例的协调。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硬软件投资比例严重失调。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之快,使得投资再大,计划再好,也难以保证硬件具有较长时间的先进性、适应性,任何没有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解决方案”都可能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在硬件的投资上,一定要根据当前以及稍超前的需要,购置设备,要让每台设备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投资很大的设备很快过时,甚至无法满足应用的要求,使企业信息化工作处于被动。例如某大型施工企业花费了几百万构造的网络闲置,可能等到需要时,网络的带宽、速度、结构等都不能满足要求了。现在的信息技术市场,尤其是计算机市场完全使企业可以“零库存”的方式实施信息化。由于计算机等硬件的价格性能提高很快,无形磨损大而迅速,因此硬件的购置要规划,采购和预付款的时间不要提前太多,要注意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注重软件的开发或购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