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89期/宏观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5/12/31

作者

□文/杨玉民

浏览次数

2333 次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走循环经济之路,营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生态、资源存在的问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主要表现为:大气受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森林覆盖率低,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一)大气污染
  1、臭氧层受破坏。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臭氧层,在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作用下遭到破坏。臭氧层对生物具有特殊功能:太阳光中对生物无害的可见光与A段紫外线,它一律放行,对生物害处极大的C段紫外线它全部吸收,对生物害大于利的B段紫外线则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让它们到地面消毒杀菌。臭氧层是保护地球的无缝天衣开始出现裂口。就在科学家发现臭氧层损耗和出现空洞的同时,世界各国纷纷报道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今天,地球上空的臭氧含量比原来减少了约10%,预计到2050年还会减少10%,而臭氧每减少1%,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就增加20%,人类的皮肤癌就会增加2%。
  2、气候变暖。二氧化碳不吸收短波光而最容易吸收长波光。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不会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相反从地球向宇宙空间的反射热却因其波长能被二氧化碳吸收。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地表的热损散发就减少,就像地表被包上了一道热屏障,使地球趋暖,出现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制造着气候异常其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暖冬。由于温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风暴、洪涝、干旱、沙尘暴。温室效应蚀化着南极的冰层,使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和岛屿面临淹没的危险。
  3、酸雨污染。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酸性降水。随着工业发展和化学燃料大量使用,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愈来愈多。我国空气污染以城市最为严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已达663个,城市人口超过5.4亿人。在监测的340个城市中,达到标准的城市有142个占41.7%;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有198个占58.3%;二氧化硫超标准的城市占20.7%;61.6%的城市TSP超过标准;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机动车污染严重。大气环境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也只有1/3;一些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倍~5倍。每年,我国由二氧化硫排放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165亿元。其中,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达218亿元,对人体造成的损失达172亿元,对森林造成的损失为776亿元。而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达11.1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07亿美元。据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为近2000万吨和1200万吨,是世界各国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空气污染导致酸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污染农田533.3万公顷,年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二)水污染。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威胁到人民的健康,人群流行病中有80%是由污染水传播的。
  (三)资源问题
  1、水资源。地下水超采严重,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据预测,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中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警界线为30%~40%,但目前我国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65%,黄河62%,海河高达90%,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了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水资源数量的短缺和质量的恶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危机性的重大问题。
  2、土地资源问题。据统计,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在流失的耕地上刮去ltm厚的沃土。在自然状态下形成lem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这也就意味着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日渐贫瘠,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大量的氮、磷、钾养分随之流失,超过了一年的化肥用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使土地失去了肥力,产生硬化,逐步使土地从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随着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加上工业用地,直接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和粮食单产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和资源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从能源利用效率看,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从水利用效率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3,而许多国家已达到0.7~0.8;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倍~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另一方面,我国单位产值的污染负荷普遍偏高。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为例,我国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硫,分别是美国的8倍,加拿大的5倍,澳大利亚的2.8倍,丹麦的12.3倍,捷克的1.5倍,韩国的6.2倍,墨西哥的6倍,经合组织国家的9.3倍。
  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1、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下去的必要条件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廉价易得;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理论和现实反复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2、“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只讲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回过头来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时,治理成本过高,技术苍白无力,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兼顾。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但资源危机和生态灾难无情地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关系,难以想像这种模式能够持久。3、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循环”;其结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最终污染物排放量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所投入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闭合循环利用,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推进循环经济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减量化”就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技术,节约资源;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资源总量和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资源化”就是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生产的产品可以被多次反复地有效使用,最终的“废弃物”作为资源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再循环”就是完成其使用功能或服务功能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以及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不断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多级资源化和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循环求发展,生态出效益。
  (三)新一轮“绿色产业革命”。循环经济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的“绿色产业革命”,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直线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生态轨迹,达到的是从经济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2、“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节的范围之内,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3、通过“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首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经济发展无限和资源有限矛盾的根本出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不但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策略抉择
  当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应选择合适的思路及策略,营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一)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通过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鼓励群众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行动。
  (二)寻求可持续工业化的道路。首先,要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追求经济数量扩张,而要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其次,加快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工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再次,推行和应用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
  (三)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但是,当前我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不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目前,应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的同时,着手制定加强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构筑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政府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从传统的GDP中扣除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和计入不直接在生产中被使用的资源,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其次,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五)全力抓好两大关键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一是重污染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产业。由于它们又是资源依赖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产业实施循环经济,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因而更具技术经济优势,也有着更为紧迫的优先性。这些基础产业中实施循环经济,将不只是在单个企业层次上,它有可能发生于多企业、多部门或行业、多地区层面,也可能发生于“循环”与“非循环”技术途径的合作上。这样,它将可能引发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变革。二是城市废弃物回收领域。这不仅包括日常生活垃圾,也应包括服务业垃圾、办公垃圾、机电消费品垃圾,还应包括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对于解决中国环境问题具有优先性。它将显著降低城市环境负荷,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又能够减少资源消耗。
  (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涌教授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污染排放量少,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友好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的绿色产品,如建筑用环境材料,汽车、电子产品相关材料的绿色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5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