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把东北称作老工业基地,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个地方企业密集,而且这些企业在国家计划的组织下有着相对稳定的产业联系。要把这样一个“基地”转换成新的工业基地,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聚。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意义
1、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群体。产业集聚之所以成为发展地域经济的一种成功组织模式,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较之竞争对手能提供更紧密的相关性支持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是工业基地的根本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企业间的分工已经细密到部件生产及其各个环节上。在这里,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一个环节。这使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一种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由于企业高度密集,这类专精于一种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既近距离相互竞争,又近距离相互协作。一个主机厂有若干家零部件厂商就近为其配套,一个零部件厂商也就近为多个主机厂配套。这样的产业网络具有接近市场的便利,也具有了技术创新的便利和强劲动力,从而把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得很低,也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
2、产业集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意义。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现振兴,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战略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振兴东北制造业不是投资、上新项目就可以见效的。它有赖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的产业群。温州小商品制造业发展起始阶段,并没有技术和资本投入的优势。他们走的是一条产业群集聚、在集聚中形成竞争优势,再以竞争优势强化产业群的道路。东北制造业虽然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但不走产业群道路,也是长不大的。
尽管老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但振兴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十分艰巨的,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困难要求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除了采取传统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外,还需要采取符合老工业基地经济与社会特征的特殊发展思路,产业的高度集聚战略模式应是其中的选择之一。
把东北称作老工业基地,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个地方企业密集,而且这些企业在国家计划的组织下有着相对稳定的产业联系。要把这样一个“基地”转换成新的工业基地,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聚。因此,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走产业集聚道路。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产业集聚这种组织模式,但必须对原有的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已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这其中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多年计划经济的产物。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国有企业成分过高的产业集聚体制无疑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规模过小,产业链条较短,还未形成区域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产业为例,其产业关联度本应很高。然而现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产业目前状态较为分散,双重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先进的整车、发动机厂和落后的配件厂同时并存,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件,不仅如此,由于产业链条中缺少知识要素部门的配合,导致产业集聚升级迟缓、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内分工协作,大大地增加了主干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结构本身存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工业体系内部,重工业比重较大,而轻工业比重较小。在重工业发展缺少相应的加工工业相配套的情况下,当市场需求出现变化时,经济缺乏转换能力,难以保持产业集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其次,就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落后,二三产业发展的比例失调。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与第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金融保险等产业比较薄弱,致使产业价值链脱节,主干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区域产业集聚的整体竞争力。再次,东北老工业基地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必然形成低水平的产业集聚,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数量比例较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比例较小。不仅如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制造产业集聚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传统产业带动力不足,无法使现代知识性要素渗透到传统的生产性要素中去,这样既不利于传统产业集聚的升级改造,更加不利于现代新兴产业集聚的开发,很难实现地区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从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至50年以上。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很少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机械行业中的机床来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机床最多的国家,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80年代中期以前,占有全国市场份额的70%。然而,从产品本身来看,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其中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只占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然而,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基础薄弱和创新能力低下相对应的是老工业基地也一直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但结果却是不断地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以及“落后—改造—再落后—再改造”的技术发展怪圈无论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竞争优势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经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也长期没有解到解决,产业升级和振兴乏力。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选择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产业集聚的道路,基础工程是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广东、浙江产业集聚的经验证明,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力量是市场。无论是广东珠三角的外向型加工业集聚,还是浙江的特色品产业集聚,抑或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聚,都首先是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自发地搞起来的。只是到了集聚出现雏形后,地方政府才给予了热情扶持和引导。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急需的东西,不是钱,不是项目,而是开放的、有活力的市场。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条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为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这还不够。企业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内部条件,产业集聚才会持续发展。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我认为降低体制改革的成本是实现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而体制改革成本降低的关键是政府要“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国家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行业抓在手里,强化管理,使之成为国有独资企业;所谓“放小”,就是要把除国有大企业以外的那些企业放开,运用破产、兼并等手段或组建由非国有资本构成的公司或向除国有资本以外的公司出售,使这些企业脱离国有范畴,成为非国有资本的股份公司或私营企业,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
第二,选择主干产业,培养自主开发能力,为产业集聚的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产业集聚的升级是指现代知识要素不断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不断提高产业集聚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产业集聚的生产效率、研发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在继续引进技术和加强与外商合资合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资金上,要加大对集聚内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实施科技先导战略;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实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措施,建立重要人才管理协调机制;在组织上,要鼓励集聚建立研发机构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只有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才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才能整体实现产业集聚的升级和优化。
第三,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园是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很多企业需要从旧城区搬迁,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公共干预,把干预的重点放到促进企业联合上,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到园区中发展,尤其是以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南方的配套加工企业北上,带动当地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与信息服务的软件建设并举,注重中介机构的培育,同时强化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作为集聚的“栖息地”,集聚政策的“落脚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