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0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6/2/5

作者

□文/汪颖玲 曹 璇

浏览次数

2632 次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状况分析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调现代成本管理观念。但目前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企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能源浪费严重,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次品、废品等。这使我国企业的生产状况呈现出高投入、高能耗、大排放、多污染、少产出的情形,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差距。在国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历史悠久,成本管理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早期成本管理。此时西方产业革命已完成,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中出现了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步成本计算法。企业的管理者逐渐意识到,拥有一个良好的成本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科学成本管理。这一时期西方的市场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标准成本管理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现代成本管理。战争结束后,西方的市场经济经历了恢复、繁荣、滞胀和调整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这一时期,在科学成本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运筹学、信息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成本管理向着预测、决策和事前控制方面深化,拓宽了成本管理研究方面的思路。这一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作业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标成本计算、价值链等。
  第四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中出现了全球化浪潮,企业日益集团化、国际化。外在环境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培育长期竞争优势,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适时而生的成本管理理论就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将传统成本管理功能加以拓展所形成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在战略成本理论中,首先成本内涵得到了拓展。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成本,还包括其关联企业负担的成本,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所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实行的是全过程成本管理理念,重视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重视与企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成本分析,价值链成为成本分析的一个工具。其次成本管理对象发生了转移。传统成本理论中,不管是品种法,还是分步法等,都是以产品数量作为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成本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以劳动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随着市场环境和产品价值构成来源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理论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面对开放、竞争型的市场环境,在微观层面,产品成本管理的重点从数量为基础的管理转为作业成本管理;在宏观层面,成本动因被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
  从国外的成本管理发展阶段看,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在竞争能力的提高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所以,企业的发展是成本管理发展的直接动力。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的企业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巨大的区别,决定了我国企业中的成本管理运用很少。企业发展的缓慢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中得到了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的发展与西方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相应的,在成本管理方面,我国企业也较弱。2000年南京大学会计系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成本管理方法上,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主要用于企业现有产品的管理方面,是企业被动适应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目标成本法的作用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应用较少。中西部地区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计划成本法,该方法被认为是过去计划经济成本管理方法的延续。在成本核算方法上,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品种法适用于单步骤类型或大批大量多步骤的生产。在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上,有53.7%的企业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有32.8%的企业以产量为标准。
  (二)成本管理的思想狭窄保守。在我国,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加强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在成本管理的目的上,传统的成本管理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目的是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现代管理实践证明,单纯的、绝对的成本降低是有条件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下降。因而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树立长期发展的成本观念。
  在成本管理环节的认识上,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察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在现行的我国企业生产环节所进行的成本管理中,也有许多内容需要改进。在目标成本法中,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的定义过于简单。而品种法与目前市场中产品需求多样化的变化不太适应;以人工工时或产量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比重的不断加大,这种分配越来越不合理。
  (三)企业信息化滞后的制约。现行企业成本管理中所需的信息不同于现行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按照新的标准设计整理;同时,还需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既需要本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信息,还需要上下游渠道企业的相关信息和外部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涉及面广,要求信息量大,需要企业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网络化、交互式的信息管理系统。但目前我国企业互联网总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中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整体上是不容乐观的。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受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限制,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来说,其信息化投入更少,信息化程度更低。这种状况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生产经营效率、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缺乏综合型人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支撑配套环境尚未形成,是造成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
  通过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状况不佳的原因浅析,可发现:我国企业发展情况、市场环境的不够完善、综合性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成本管理的外在因素。但就企业自身来说,要求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3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