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电力供应出现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电力供应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电力建设周期较长,为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电力投资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先做好安排,力争不出现电力缺口。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分别对我国电力消费量进行了分析预测,并通过对电力结构、我国能源现状等影响电力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我国电力供求的现状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受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力市场局部饱和,大部分地区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这种局部供需平衡状况已被打破,部分地区电力紧张,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装机量和消费量都相对较低。2001年我国人均装机量只有0.26KW,人均发电量1150KWH,仅为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2250KWH的1/2强。和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电力消费仍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我国居民家庭电气化水平也低,我国目前的人均生活用电量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10,而且我国还有约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着比发达国家更多的电力增长需求。
从我国电源结构来看,煤电约占75%左右,水电约20%左右,油气电、核电、风电等占5%左右。这种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无论从原料供应还是从环境影响方面看都有着较多的弊端。从我国的电源分布来看,由于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受到约束。发电厂的分布与电力负荷中心不匹配及各大区域电网联网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区电网间电力交换受到约束等多种制约因素,导致了部分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电力供应不足。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从2002年6月起,中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陆续有些地区拉闸限电。2003年底,全国21个省份电力供需形势紧张,其中7个省份的情况比较严重。2004年中国电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主要集中在华东、南方电网和华北、西北、华中电网的部分地区。
基于2003年出现的电力短缺,政府出台了六项推动电力供应的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两大特性:电力的生产、输送与消费同时在瞬间完成的特性;电力不可储存的特性,由此决定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由于电力这种敏感性商品的建设周期较长,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所以为避免其对社会稳定及投资环境的影响,对其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做到“电力先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力消费量预测
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200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5%左右,同期的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7.8%,经过数据分析,社会用电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呈高度相关。所以,在这里选择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GDP与电力消费进行回归。样本利用我国1980-2003年GDP值与我国电力消费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建立如下回归模型:(XFL:我国电力消费量)
Log(XFL)=3.780772+0.504255Log(GDP)
(9.640468)(12.68672)
AR(1)=1.821016 AR(2)=-0.983182
(8.974196) (-3.749216)
R^2=0.998081 DW=1.787605
F-statistic=3119.856
(模型1)
各项指标检验通过。
利用Eviews软件,拟合GDP与时间T的回归模型如下:
log(GDP)=8.243208+0.152359T
(65.91464) (17.23434)
AR(1)=1.632801 AR(2)=-0.831789
(11.69601) (-5.345718)
R^2=0.998374 DW=1.728554
F-statistic=3683.035
(模型2)
利用模型2预测2004-2008年我国GDP,见表1
利用表1数据及模型1用Eviews软件,得到我国电力消费预测数据,见表2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方案》计划在“十五”期间新增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发电428.95亿KWH,“十一五”期间新增622.15亿KWH,预计到2010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要达到3.7亿KW,但与我国电力消费量相比仍然存在缺口。电力工业既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基础工业,又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公用事业;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又是人民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资料。保持电力供需平衡,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是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及运行趋势,对经济社会电力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及早规划,做到“电力先行”就显得更为重。
三、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优化电力工业生产结构。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主要是以火电为主,其贡献率平均约为75%左右,这种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一方面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和可开发年限均较低,其产量难以满足电力长期增长需求。此外,我国煤炭的平均含硫量为0.9%,动力煤为0.85%,高硫煤和中高硫煤储量分别占全国煤炭储量的8.89%和3.74%,平均含硫量达到1.1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电力工业的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成为又一制约火电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从长期来看,过分依赖火电的弊端十分严重,必须尽快做出调整。所以在电力发展上,应该调整火电、水电、核电和发电、输电、配电结构,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
2、大力发展“绿色电力”。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一位。据1993年的初步估算,经济可开发资源为装机容量2.9万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2600亿kWH。水电是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水电是世界各国通行的能源政策取向。目前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量已达到可开发量的90%,而我国只有20.4%,开发前景广阔。但由于水电开发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大,所以应该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得水电在电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
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诸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电力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已把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发电作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依然很高,所以引进和消化电力生产的先进技术,加大新能源开发课题研究力度,是今后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
3、加快电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工程。电力工业要以“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为发展方向,尽管长期以来不断开发新技术来完善电网,但是电网安全的压力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问题越发严重,事故的规模和波及的区域也随着电网的扩大而扩大,所以要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输配电网,降低线路损耗,加强需求预测管理,改善负荷结构,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水利资源,水电开发潜能巨大,如果开发成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由于全国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西部电力建设必须与"西电东送"工程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开发的整体优势。“西电东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该项工程将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获得西部大开发所急需的启动资金;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电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国家工业布局;促进我国电力结构调整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产业带动作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4、深化电力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电力体制改革的趋势应是:政企真正分开,既不能政企不分,更不能以企代政,切实做到产权清晰并多元化。打破“纵横向一体化”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引入竞争,建立制衡机制。保护全社会办电的积极性,保护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大、中水电和绿色能源小水电的积极性。实行发、输、配分开,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分层次、多区域、多市场竞争主体、有序竞争的电力市场,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充足可靠的电力商品和服务。框架模式应是:调度中立(归属交易中心);输电共管,集散服务;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建立监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现阶段电力市场化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加快电力有序发展这个主题,以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两大改革为主线,尽早尽快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电力市场准入和交易规则,以规范市场秩序,落实企业自主权,加快电力有序发展,尽快形成合理的输配电价和合理的电价结构。同时,吸引电力投资,扩充发电容量,提高电力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重视节能、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