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由贸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到很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为借口,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苛刻的环境标准,对已经或即将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商品和服务实行歧视性待遇,从而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的统称。为了有效缓解全球范围内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WTO制定出了包括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包装制定、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在内的绿色措施。但是,这些绿色措施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被一些企图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肆意扭曲,并演变成为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
一、绿色贸易措施、绿色贸易壁垒与可持续贸易的内在联系
1、绿色贸易措施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绿色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后的必然选择。而绿色措施的实行,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全球环境的恶化。首先,它在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绿色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绿色措施中的环境和技术标准往往具有很强的刚性,降低原有的高标准是很困难的。这就使得人们在不断享受到更高标准的产品的同时,生活质量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其次,绿色措施推动了企业创新。绿色措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进口品通过不断改进,普遍达到相关绿色标准时,原来的绿色措施就会通过更新,促使出口企业继续改进工艺、加强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绿色措施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重要的外部推动力。而且,绿色措施加速淘汰了技术、管理落后,难以适应高标准的企业,实现了资源在企业间的优化配置。绿色措施有利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措施的存在,阻碍了技术含量低或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产品的出口。这就迫使那些以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技术含量高、污染小、能耗少的产业中去。
2、绿色措施与绿色壁垒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从形成原因看,二者都和全球性的对于环境的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其次,从实行过程看,二者都必须通过制定与环境资源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种绿色标准来实现。最后,从实施结果看,二者都可能使实施国的进口数量减少,因此在现实中很难分清一国的行为究竟是以环保为目的的绿色措施,还是以贸易保护为目的的绿色壁垒。但绿色壁垒并不能等同于绿色措施,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目标是根本不同的。绿色措施是为了进行可持续贸易,实现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绿色壁垒则是旨在通过变相的贸易保护来限制进口。其次,实施绿色措施符合WTO的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相反,绿色壁垒是对自由贸易的严重扭曲,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格格不入。
3、可持续贸易的科学内涵。可持续贸易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贸易发展观,它与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体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可持续贸易的目标是协调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贸易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必要的贸易政策和手段,让贸易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第二、可持续贸易强调公平。从横向来说,包括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即在贸易活动中必须兼顾本国和他国的环境利益;从纵向来说,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即在开展贸易活动时,除了考虑当代人的自身利益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利益需要。第三、可持续贸易体现了国际贸易中的开放、公平、非歧视原则。要求消除以保护环境为借口蓄意制造的贸易壁垒,妥善公正地解决由环境和贸易问题引起的国际争端。第四、可持续贸易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国家、尤其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主张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对于自然资源享有同等权利的基础上开展贸易活动。
4、绿色措施与可持续贸易的内在联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个重要文件,将可持续发展观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中,“环境与贸易”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各国都在试图寻求一个发展贸易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即实现可持续贸易。在《21世纪议程》中,将贸易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开放公平的、非歧视性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并能使全球生产按照比较优势得到最佳分配的多边贸易制度。具体来说,可持续贸易就是指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使得在贸易品的生产和交换中,不仅能够实现贸易上的双赢,而且能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有效缓解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由此可见,可持续贸易是实行绿色贸易措施的根本目标,而绿色措施是实现可持续贸易的必要途径。只有坚持以可持续贸易为发展方向,绿色措施才不会偏离其原有轨道,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伞”。只有制定并执行切实有效的绿色措施,才能真正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贸易的实现。
二、绿色贸易壁垒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绿色壁垒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现在,人们在逐渐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后,又开始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联系到了一起。上个世纪末,贸易与环境的摩擦逐渐加剧,并趋于白热化。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却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成为了发展贸易的沉重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绿色壁垒,虽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为了实行贸易保护,但它是以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的全球化为借口的。因此,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为绿色壁垒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2、进口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直接推动了绿色壁垒的产生与发展。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转移,或者通过垃圾贸易,把在大批量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身上。与此同时,它们又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补贴”或“环境倾销”连连发出责难,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环保要求较低,企业可以通过节省高昂的治理污染及保护环境的费用,在无形中就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生产率低下,却反而因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应该对其征收反倾销税,绿色壁垒由此产生。无论是污染转移,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指责,实质都是发达国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弥补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竞争力的不足,也同样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进口,使得绿色壁垒在国际上大行其道。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壁垒的直接动因,归根到底都是处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
3、绿色壁垒自身的特点决定其能够存在和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正是因为其极强的隐蔽性,才能够在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在逐步下降的今天,仍然存在并得以发展。绿色壁垒的隐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的旗号进行的,由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因此似乎很难有充分的理由来反对绿色壁垒。其次,它涵盖了生产、销售、使用,以及用后的处理等各个环节,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看似对各国一视同仁,并不违反WTO的非歧视原则,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是绿色壁垒不同于关税壁垒,以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它们虽然都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是对正常贸易行为的扭曲,但人们要找到充分的证据来反驳绿色壁垒似乎更难。所以,绿色壁垒自身的特点,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1、绿色壁垒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绿色壁垒危害到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协调发展。一个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来阻止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入,往往会促使那些出口受阻的国家采取类似手段进行报复,结果可能两败俱伤。日、欧之间的“汽车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欧盟为了限制日本的汽车在欧洲市场上的增长,制定了新的环保标准,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该标准一旦实施,日本的汽车很可能就会被挤出欧洲市场,因为在欧洲市场上,从日本进口的轿车以高级休闲车和大型轿车为主,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欧洲当地生产的车要高出近10%。日本于是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即实施“歧视性”《节能修正法》新法案,规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同质量和用途的汽车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准,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在日本市场上,其国内生产的主要是轻型车和微型车,受该法案的影响十分有限。相反,欧洲生产的轿车却有近90%属于重型车范围,所以该法案对于出口到日本的欧洲汽车无异于当头一棒。不同国家间贸易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贸易的双赢和世界福利的最大化。但绿色壁垒却违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使国家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升级,阻碍了不同国家间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绿色壁垒将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作用。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贸易活动时,必须考虑不切实际的环保。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贫困化,这又需要优先考虑发展,于是就陷入了改善环境与发展贸易的两难困境。虽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明确做出规定,“各国制定有效的环境立法、环境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次序应该反映它们适用的环境与发展范畴。一些国家所实施的标准对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适当的,会使它们承担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同样要求采取统一的环保技术标准。如1996年欧盟启动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其中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殊优待。发展中国家急需通过发展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为了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苛刻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大出口产品的“绿色投入”。“绿色成本”的增加,使得能源禀赋或劳动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被大大削弱。实现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绿色壁垒作为一道将发展中国家产品挤出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最终将影响到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理论依据。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源自于廉价的劳动力,其外在表现是相对低廉的商品价格,这也是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然而,绿色壁垒的存在,加大了我国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上的费用。如果将这些环境成本内在化,即纳入产品的市场价格,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国际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因此,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正在慢慢缩小,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减缓。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9%。然而,近些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采用对发展中国家过分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将使我国产品面临着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和出口增长速度减慢的威胁。我国的冻鸡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欧盟、中东、南非、南亚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但是,从1996年以来欧盟以我国出口的禽肉中含有动物疫病、农药及微生物残留超标等借口,将我国冻鸡产品几乎完全挡在了市场之外。茶叶是另一个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然而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了更为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后,又陆续出台了新的标准,其中2003年的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竟高达193项,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欧盟严重受阻。根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为5.85万吨,而2004年茶叶出口量降至3.77万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绿色壁垒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正常的持续发展,最终将危及到我国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
四、突破绿色壁垒,发展可持续贸易
1、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在我国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以可持续贸易为发展战略,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一是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活动,加强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优势,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中,熟悉其环保立法和贸易政策,深入研究WTO相关的环保条款和规定,从而尽量避免绿色条款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无端遭受绿色壁垒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法律与经济措施来保护自己。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贸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行的贸易法中的环境法规,仍存在诸如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配套的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绿色浪潮的需要,就要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加强立法,使我国的贸易环境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及环保标准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做到执法必严。三是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开展贸易,大量引入国外先进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四是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ISO14000国际环保系列标准的认证,这是走可持续贸易道路的必然要求。我国应该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绿色标志的相关规定,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尽快同国际接轨。五是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环保产业无疑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以高投入为支撑,以高技术为后盾。这就要求以生态技术为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通过产业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建立起整个环保产业的创新网络。
2、在可持续贸易的战略选择中,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大力推广绿色营销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破传统上对污染的末端治理方式的局限,加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新型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应该根据环境保护标准来选择生产所需的技术、原料、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和包装工艺,以及用后废弃物处理等整个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企业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推行绿色营销观念,才能适应国际市场上的环境高标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二是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将环保思想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导下,开发出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各种绿色产品。三是认真借鉴学习国外相关行业的“绿色经验”。我国出口企业坚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起步较晚。如果能够认真研究国外同行的“绿色案例”,积极学习“绿色管理”,大力引进“绿色技术”,无疑会使我国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更少的代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贸易之路。四是加强激励机制,吸引“绿色型”人才加盟。一方面,“绿色型”人才熟悉国外的绿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绿色型”人才懂得如何进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因此,“绿色型”人才的引入,可以使我国出口企业成功避开国外的绿色壁垒,真正将发展可持续贸易的思想落到实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