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91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6/2/5

作者

□文/韦昌鑫

浏览次数

3805 次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提要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在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理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制定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认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指出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掌握链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点,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1985年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竞争优势》首先提出价值链概念,他在分析企业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营销、服务五种基本活动,以及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四种辅助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这些“增值活动”特定方式的联结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了将价值链理论直接连接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中去,根据许多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行为分布到世界范围的实践,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用于研究全球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他们提出,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之内,多个不同的企业能够在同一个价值链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美国杜克大学的格里芬教授把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其含义是全球不同的企业在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行为组成的价值链中开展合作。
  英国经济学家卡普林斯基在他主持编写的《价值链研究手册》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生产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的实现过程,它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和财务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
  二、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1、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独特的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基本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下降,高等要素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中小企业掌握的资源有限。但是,在当今的竞争形势下,一些传统的诸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信息、知识、企业家精神、研究开发能力、人力资源的质量等因素。中小企业拥有独特的要素,包括:“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对中小企业的绝对控制(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反应)、丰富的行业知识、有关全球机会与国际化的默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等,它们构成了其国际化的动因和竞争优势。
  2、中小企业拥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时,生产的调整适应能力较强,供货及时,总体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
  以下引用了一项苏州市457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
  (1)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根据调查结果,生产周期在10天之内的中小企业占了50.6%,10-20天的占了20.8%,21-30天的占了13.1%,而在31天以上的只有8.8%。这些现象说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组织水平。
  (2)变更品种所需时间较短。变更品种所需时间可以反映企业生产准备、设备转换、组织调整的快捷程度。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变更生产的时间结构较为理想,10天以内的占了有效总样本总数的近45%,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在生产调整上的优势。
  3、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从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看,中小企业的集群会产生竞争压力,因为同行企业同居一地,相互之间可以作经常性的比较,产生价格、质量、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评价尺度,这种压力会促使中小企业不断创新、改进。集群内的企业在争夺和保持顾客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彼此竞争的压力和直接的比较,客观上将促进群内企业不断地寻求创新和改进的机会。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通过竞争不断地注入活力,也需要通过合作取长补短,众多中小企业在空间聚集在一起,企业的互动程度和学习动力都比较高。另外,中小企业集群由于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群内企业可以降低人才搜索成本。同时,还能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强集群的人才优势,这些无疑将提高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对策分析
  当前,由跨国公司全球化推动而产生了新型国际分工,它是传统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国际分工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即根据各国相对要素拥有量不同进行国际分工,而新型的国际分工则是根据各国要素成本、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等各种能力差异进行的分工。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核心能力是不同的,由于世界各国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比例不同,所掌握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就体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进行国际分工的现象与格局。企业价值链按环节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环节。上游环节为研发、设计等,中游环节为生产、组装等,下游环节为营销、服务等,由于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要素、能力不同,价值链上的价值分布是不对称的,呈现U形曲线(“微笑”曲线)特征即两端价值高,中间价值低。
  在当前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中小企业要积极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主动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中去,要求他们必须进行跨国化、集团化、网络化的国际化经营,中小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找准位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安排中仍处于较低或“外围”的分工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应利用伴随着产业全球化的深入而跨国公司正在进行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的重新嫁接、延伸、扩张和协调的良机,通过利用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区位优势,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主动链入,并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以避免一哄而起而导致同水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保持和强化“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灵活的生产机制、经营方式和产权体制是中小企业独具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安排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灵活性较强;在面临动态的市场变化时调整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能力较强;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这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排除了可能的障碍。与此同时,应以中小企业这一主体,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积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产(企)业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只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产业升级,人们才能不受制于“中心—外围”模式,摆脱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所处的“外围”地位。
  2、在跨国公司价值链策略调整之际,积极抓住机遇。当前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跨国公司开始意识到下游服务环节的范畴远比原有的保修环节广泛得多,只有不断开拓下游服务环节,才能保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根据对世界市场客观现实的认识,跨国公司重新评价其主产品利润率,主动调整其价值链策略。其中包括:一是开展多元化服务。二是产品与服务结合。三是产品与客户结合。四是控制渠道。
  基于跨国公司以上的价值链策略调整,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一是明确自身的竞争实力。若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不断向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则企业可依靠这种特定优势在主导产品市场实现丰厚利润;反之,激烈的价格竞争会导致主导产品利润回落,那么企业可考虑开拓其下游环节,以吸收从其主导产品市场流出的大量利润。二是根据营销渠道的长短来采取相应策略向下游环节拓展。三是重视与其下游市场有关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于主导产品市场而言,中小企业对其下游市场是较为陌生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分析有关下游产品特征、开发下游服务技术和掌握相应营销技巧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3、利用集群效应实现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这里所说的“集群效应”,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集群而形成的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效应。例如,推行品牌战略时,单个中小型小企业往往因为资金不足和有限的产品设计能力,不能够独立完成,而共同使用品牌,拥有统一的销售机构的中小企业集群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而且,中小企业集群的集体谈判能力也较单个企业强。通过统一对外谈判,中小企业集群可以获得更多订单,并更容易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优惠。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小企业必须实行集群发展战略。根据全球价值链模型,如果一个集群能够融入国内产业链,其产品市场就可以得到充分扩展;如果一个集群能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去,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就可以带动集群的产品走出国门,从而为集群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54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