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农协金融事业的概念
日本农协的金融事业,是按照《农协法》有关规定开展的一项业务。它主要是通过对组合员提供各种资金和信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生产和生活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年来,农协金融事业一直是农协的骨干事业之一,成为农协最大的盈利部门。不仅如此,农协金融机构与日本政府农业政策金融机构——农林公库并列,成为日本农业金融的两大支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农协金融事业的内容
农协金融事业的内容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三个方面。农协金融事业的收入由存入上级农协组织取得的利息与放款利息构成,农协以其信贷业务的收入支付组合员存款利息,支付其他与信贷有关的经费及农协职工工资。
1、存款业务
农协的存款业务是农协的基本业务,是构成农协金融事业的基础性业务。存款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活期存款。是一种存取自由的存款方式,对存取金额也无限制,这与我国活期存款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存户不仅可以办理存折,也可办理磁卡。因此,用户既可通过存折到农协金融办理存取业务,也可以凭卡到附近柜员机办理存取业务,这就极大方便了客户。另外,活期存款利息每年计算两次(6月和12月),存款利息以当日公定利率为标准。《农协利率计算要领》规定,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低存款限额为1000日元。
(2)定期存款。是一种按规定期限提款的存款形式,其种类同我国一样,分为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等,其利率按存入日市场利率为准,与存期内利率变化不连动。这种存款形式由于存期长,稳定性强,是农协金融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农协吸收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为定期存款。
(3)结算存款。多用于农户的生产活动方面账务结算业务处理,包括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入帐,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支出等内容。农产品以完全委托方式售出后,销售收入首先转入该账户,农协扣出有关费用后,其余额为农户实际收入。农协与农户的经济往来,均通过“结算存款账户”进行。结算存款账户中的存款,一般不计息,为了明确各种账务关系,农协一般每年2~4次将有关结账内客向农户通报,取得农户对收支认可。但当结算账户余额不足而出现亏损时,对亏损部分则计算利息,并由农户实际负担。
(4)专项存款。是为满足农户专项需要而开设的存款形式,主要包括“子女教育存款”、“医疗专项存款”、“购置住宅专项存款”等。该项存款形式一般采用一年复利的计算方式结算。
(5)综合存款。是一种集活期、定期、结算、专项等存款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存款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农协金融业务效率。
2、贷款业务
(1)票证性贷款。是不以现金支付方式的各种贷款,通常有支票、期票、汇票等。这种贷款方式可以省去现金交易的不安全性,有利于迅速、简便结算,可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因此多用于各种短期贷款。
(2)抵押性贷款,又称“担保性贷款”。是一种通过债务者承诺以一定财产或土地作为担保条件而提供的农协信贷。该贷款方式一般用于长期贷款,还款时可采用分期付款方法。此类贷款在农协各种贷款中占有相当比重。
(3)结算性贷款。是指农户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如农机、化肥、农药、饲料等)时,在收到东西后还没有来得及付款转账,进而在账户上暂时出现的一种挂户现象。这种结算性未付款,在性质上可理解为是农协向农户提供的短期信贷,所以也称之为“结算性贷款”。此类贷款在农协各类贷款中占较大比重。
3、资金运用
农协的资金运用主要包括:向农业及农外发放贷款,存入上级农协金融组织以及从事各种有价证券的投资。如用于发放贷款、存入上级农协金融组织、6.0%用于投资有价证券等,其中,存入上级农协金融组织的比例最大。
三、农协金融事业的特点
第一,农协金融事业在农户中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统计表明,1995年在农协个人金融事业业务中,农户个人的存款、贷款的比重分别为97.1%和84.7%,远远超过城市银行(47.1%、19%)、地方银行(57.3%、16%)的个人存贷市场份额。这说明农户个人存贷已构成金融业务的主要部分。其原因如下:1农协金融事业一直以农民为对象开展,其服务宗旨是取于农、用之于农,在服务范围上对非农户有较为严格地限制,农协金融形成了农村金融一统天下。2商业银行认为农民生产、生活相对不稳定,对农业投资风险较大。加之各商业银行分工不同,从而忽视了对农村金融资本市场的开发。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展开,各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力度,农协金融在农村一统天下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
第二,长期存、贷业务是农协存贷业务的主体。在农协存贷业务中,长期存、贷业务比重分别为82.8%和80.4%,这一比重要比城市银行(65.9%、35.7%)、地方银行(77.1%、34.9%)高出许多。长期存贷业务构成农协存贷业务的主体,是日本农协金融的另一个特色。其原因是由于一般民间商业资本多年来均以流动资金等短期业务为主,而忽视对长期信贷市场的开发。以长期存贷为主,说明农协在资金运行上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组织中长期资金的运用。但如果长期存款比重过高,需要支付的利息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会提高资金运营成本。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进行,日本民间商业银行的长期存贷款业务也有明显增加,农协长期存款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农协定期存款比重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在资金运行方面具有稳定性。
四、农协金融事业的现状
1、农协金融事业职员配置情况
1998年,日本农协金融部门职员人数为72845名,其中负责存款业务的职员为41549名,占57.0%;从事贷款业务的职员11500名,占15.8%;其余金融业务的职员19769名,占27.2%。
农协金融部门的职员人数在农协职员总数的比例为25%,次于购买部门职员32.1%的比例,位居第二位。
农协金融部门的职员人数由1970年到1985年处于上升时期,由58796人升到78169人,升幅为33%;以后开始逐年下降,由1985年到1997年,农协金融部门职员人数共减少5324人,降幅为6.8%。
2、农协金融事业的经营情况
(1)农协金融事业的经营规模。统计显示,1997年农协金融事业总收入为1兆5834亿日元,费用7697亿日元,收益为8137亿日元。同年,农协保险事业收益为5795亿日元,购买事业6020亿日元,销售事业为1532亿日元。由此可见,金融事业在农协各事业收益中仍稳居榜首。
(2)农协金融事业的收益比重。1997年农协各事业部门收益构成如下:金融事业占35.3%,保险25.2%,购买26.1%,销售6.7%。可见,农协金融事业的收益份额超过1/3。
(3)农协金融事业的贡献率:金融事业对农协全部事业(净收益)的比重,1997年为99.1%,同期保险事业贡献率为145.1%,购买事业为-71.9%,销售事业为-32.1%,其余为-140.2。金融事业的贡献率次于保险部门,位居第二。
上述数据表明,在农协各事业经营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只有金融和保险部门是盈利部门,这两部门的盈利填补了其他部门的亏损。金融作为农协的主导业务部门,为推进农协事业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4)农协金融事业近年来呈萎缩态势。农协金融部门的收益构成比重由1980年的39.4%,降至1997年35.3%;同期保险事业由14.3%升至25.2%;购买事业由32.9%降至26.1%;销售事业由7.5%降至6.7。
日本农协金融事业的萎缩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农协金融部门对农业、农村贷款比重逐年下降。日本农业融资主要由农协金融与农林公库金融构成,农协作为合作经济组织,农林公库作为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共同承担着对农业的融资业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份额逐年增加,由1970年的34.4%升至1990年的59.5%;而同期农协金融对农业的投入份额却逐年下降,由1970年的65.5%降至1990年的40.5%,尤其是对于没有贴息优惠的普通贷款,降幅更大。
(2)农协金融存贷款率逐年下降,存款余额逐年上升。存贷率是贷款余额在存款余额中所占比重,是金融部门衡量资金运用效率的重要标志。日本农协金融存贷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呈下降趋势。比如1970年为51.1%,1980年降至39.6%,1990年降至24.2%,1998年升至30.4%。由1970年到1998年农协金融部门存贷率下降20.7%。而同期城市银行、地方银行、信用金融部门的存贷率分别保持在112.4%、78.4%、和72.4%的较高水平上。存贷率的下降必然引起存款余额的增加,由1970年到1980年,农协存款由5兆9400亿日元升至26兆8460亿日元,1990年又升至56兆1080亿日元,1998年又升至68兆4000亿日元,由1970年到1998年,农协存款余额增加10.5倍。当然,此期间农民收入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农民对农业投资需求不足,只存不贷,是造成存款余额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
3、对日本农协金融事业萎缩原因分析
(1)资金运用停滞。农协系统资金主要用于对外贷款、有价证券两个方面。在对外贷款中,对农业贷款比重下降是贷款萎缩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农协对贷款比重约占全部贷款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跌落到20%。此期间,农协对非农业贷款虽有所增加,并没有充分补偿因农业贷款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另外,农协在有价证券的投资方面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满足大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城市银行主要通过短期市场调节资金不足。当时,农协系统成为最大资金供给者,农协剩余金半数以上在此运用,并获得最佳效益。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资金需求下降,而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大发展,于是农协系统又把剩余资金主要用于证券市场。与短期市场相比,证券市场稳定性差,也不能获得上述高收益,所以农协资金的运用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呈停滞状态。
(2)资金调节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促进了金融自由化发展,目前储蓄利率市场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储蓄利率的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关之间竞争加剧,由此导致资金调节成本增加。对存贷率很高的城市银行而言,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把业务转向国债金融这类利率较高的业务,来克服资金调节成本上升产生的负面影响。然而对于存贷率低且又无收益业务的农协来说,资本调节成本增加只能意味着收入减少。因此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给农协金融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业贷款的萎缩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和农户变化为背景发生的;而剩余资金运用利益的减少及调节成本的增加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市场变化为背景出现的。
(3)农业生产经营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经营恶化,农户兼业化迅速,造成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农业投资积极性下降和资金需求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长期不景气导致专业农户经营恶化,使许多投资较多的农户长期负债经营。农户负债经营不仅导致了农协利息的减少,而且也增加了农协对农户的负债整理资金及劳务的投入,这也是农协金融效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五、农协金融事业的课题
如何适应金融市场化问题。金融市场化的目的在于缓和或完全取消长期以来在利率及金融体制方面的各种限制,促进竞争及市场结构的改善。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日本各金融机关都不惜一切努力改善经营,以适应金融市场化过程。农协也不例外,为适应金融市场化过程,农协正全力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合并,以精兵简政实现规模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日本农协的雏形是战前形成的。作为农协前身的农村合作组织也基本上是“一乡一村一社”,而且农户基本上100%都是组合员,其金融事业一直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和保护。战后,产业组合的体制原封不动被农协继承,并在经济调整发展时期获得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获得空前提高,农协在这个时期为日本农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农民确实富裕了,农协金融事业也随着农民的富裕而萎缩了。其原因就是由于农协没有适应农业、农户乃至金融市场变化实施新的金融战略,所以农协必须对现有的金融事业体制、经营体制乃至系统组织本身进行根本改革。(文/刘多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