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16期/实用科技/正文

发布时间

2002/4/14

作者

-

浏览次数

1860 次

走进美国农民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历来享有“世界粮仓”的美誉。无论规模还是效益,美国农业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今天,约有2%的美国人口从事农业,而粮食总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其中小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62%用于出口,大豆和玉米约占世界产量的2/3。
  我在美国两年之久,在惊叹于以资源和科技为基础的产业的同时,更令人称奇的是美国农民。两年前,我随“中国青年农民劳务输出团”落脚在美国的华盛顿西约200公里的一个农场,成了“美国农民”。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与美国农民结下了情缘,对他们也有了深深的了解。
  勤俭、富有的农场主
  在新泽西州的施塔福农场,罗什·洛特尔是位能干而诚实的农民。他那具有乡村风味的房子显示了当年家业的富足,这个在西部长大的农民是位重振农业的能人,90年代初,他随父亲到中国江苏省各地农场考察了一个多月,随后,他父亲交给他170公顷的土地经营权,他自己又从州政府农业处申请租赁了80公顷土地,开展了集约化规模生产经营,并建立了马铃薯种薯公司。
  与他毗邻的爱特尔农场主乔治也种了近200公顷的马铃薯和玉米,也有自己的专业销售公司,9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出口。乔治的祖先是犹太人,聪明、勤劳、能干,他们相继都到中国考察过,对中国农民的“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水牛越闲越没力”的民间格言记忆犹新,对中国农民的精神也十分佩服。
  在日常工作中,洛特尔和乔治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每年的农业利润都超过百万美元,他们勤劳节俭品格却依旧不变:自己驾车进出,有时还睡在地上帮雇工检修车辆,对于种子、肥料、农药及机械的投入和使用,从来是百般苛刻,不允许发生些许跑、冒、滴、漏,此举验证了中国古代唐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反映了美国农民对节本降耗的重视。
  办公室里的农业工作
  家庭农场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是美国农业的主旋律,高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是美国农民所依赖的劳动工具。除生产初级产品外,美国农民很少去“荷锄弯腰”。
  新泽西州的一家农场是专门生产果菜和鲜花的农业工厂,农场主斯泰先生近50岁,精神特别爽朗。每天早晨8点准时来到办公室,先打开微机房的电脑,观看果菜和鲜花的生长情况,为微机与各农业车间联网,一株菜上掉下一粒露珠,电脑的屏幕上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将搜集到的有关数据输送到“赠地学院”。所谓的“赠地学院”,是指各州根据1862年的一项国会立法,在联邦政府赠予的土地上成立的农学院,“赠地学院”接到斯泰的作物信息后,当即反馈给作物的有关水肥运筹、病虫草害的防治等信息。斯泰根据得来的信息,指令给各农业车间付诸实施,这便是美国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斯泰先生生产的果菜和鲜花,一部分是在网上销售,另一部分是根据原有的订单通过拍卖市场售卖,由售卖组织方订购外销。类似国内的“卖粮难”、“卖菜难”、“卖猪难”等一系列的“卖难”现象,对于美国农民来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情趣盎然的农民生活
  农民由于所处的地理和工作环境,与城市的市民之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从目前而言,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例仅为1%左右,而随着二、三产业的调整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纷纷进入城市。
  雷夫斯农庄是西部平原上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式的田庄。清晨,这里的人们就起来工作了,喂牛、挤奶等活计是机械操作的。忙完活后,人们围坐在一起自由式地进早餐,之后便各奔东西。到傍晚时分,农庄的酒店已张灯结彩、人潮如流,威士忌等酒味散发在酒店的每个角落。较年轻一点的农民倾向于去歌厅、舞厅和咖啡屋。一阵子的狂奔乱跳或是相拥着边舞边蹈,领略着灯火和人声的喧杂,沉醉于乐曲和浪漫之中。靠东部的农民,则较多地选择旅游。在农闲时节,举家出境,目睹各国的人物风情,捷足于各地的奇山异水。(毕锦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4804 位访客